但就在這時,他聽到了冰冷淒厲的喇叭聲。
這種喇叭聲,鰲拜自己不曾聽過,但那些與俞國振交過手的建虜,卻沒有少提起這種喇叭聲。
每當這種聲音響起的時候,都意味著建虜要面對一場血腥至極的屠戮。
鰲拜在疾奔的戰馬上猛然抬頭,然後,他看到了讓他驚駭欲絕的一幕。
城牆之上,無數黑洞洞的火槍對著他,象是無數來自九幽深處的復仇之眼。在他看到的同時,這些黑洞裡噴出了火,然後,鰲拜彷彿被高速行駛的列車擊中。整個人飛了起來。
他的馬還在繼續向前,他的部下還在繼續向前,但他自己,卻倒飛出去!
鰲拜身上有甲,但是雙重鋼甲也未能擋住線膛槍中射出的尖頭子彈。他還在空中的時候,瞳孔就已經放大,當他落在地上時,除了本能地抽動了一下外。再沒有別的反應。
他死了。
無論是多爾袞、阿濟格、吳三桂,還是鰲拜自己,都沒有想到,這位勇冠三軍的勇將,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死在了德州城下,而射擊他的。卻只是一群民兵。
武裝民兵。
俞國振在與孫晉的對話中提出,普遍的義務兵役制,是未來華夏三大基柱之一,這並不是他空口白牙說胡話,而是他實打實的想法,同時也是他不斷摸索中正在建立起的制度之一。
吳三桂等人顯然分不清楚武裝民兵與大明的民壯之間有什麼區別,雖然他們知道這種每年半脫產進行訓練計程車兵也擁有一定戰鬥力,可是在實際作戰中,他們根本無法注意到這些平時分散在各個廠礦農村的民兵動向。他們知道俞國振在南方動員了十萬華夏軍。卻不知道俞國振在北方還動員了十萬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