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摸索。
他當然也可以採取強制手段,但這個小小的南沙村可以強制,甚至整個昌化縣都可以強制,但全部大明呢?
所以,工作必須要做到細。對於百姓來說,他們所求者不過是一點利益。只要不觸動他們的根本利益,能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利益,那麼事情就好辦了。
想到這,俞國振決定不繞圈子,用腳頓了頓符保腳下的地:“這種坡地,積不成水,種稻子不太好吧?”
“確實不好。老爺有所有知,每年產的糧,才只有一石半左右。”符保小心翼翼地道:“這還要是豐年。若遇著荒年,只會更少,顆粒無收也不是沒有過。”
“將你的鋤頭給我看看。”俞國振向他伸出手。
卻是一相木鋤。看到底下連鐵尖都沒有,俞國振心中大致有了數。百姓貧困至此,連工具都用不上鐵器,如果去提高產量!
在俞國振想來,提高農業產量主要靠四:技術、工具、水利、化肥。昌化的耕作技術太過粗獷,有很大的改進餘地,工具簡陋,也能出現質的提高,水利建設幾乎是零,完全沒有防災減災的能力。至於化肥……純天然生物肥倒是用了。
這不僅僅是昌化的問題,而是整個華夏的問題,除了經濟發達地區將精耕細作做到了極致,耕種技術上是這個時代全世界最高水平,絕大多數地方在這四者都是有很大地提高餘地的。
“買不起鐵器?”俞國振問道。
“呵呵。買不起。”
“若是我給你一批鐵農具,包括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