閥也有不少,聽到王匡所言也是紛紛點了點頭,深以為然。
當然也不能說他們就是一條心的,比如後將軍袁術,或許他在看來,身為袁閥嫡長子的他,更具備擔任盟主的條件。
鮑信卻看向曹操,在他看來只有此人能夠力挽狂瀾,救大漢於危難之之中。若選盟主,也只有他更符合要求。
好在曹操也發現了鮑信的眼神,暗道:這不是把握推到風口浪尖嗎?誰不知道如今袁閥勢大,天下門生故吏一大堆。隱隱有改朝換代的野望。至少也有霍光伊尹之志。
若是自己當了這所謂吃力不討好的盟主之位。好處沒有多少,壞處卻是直接招惹了袁閥,傻x才會冒頭擔任這個盟主之位。
於是搶先一步站了起來,表示袁紹乃是最出色的領軍人物,所謂盟主非他莫屬。
一方面是拍了袁紹一個馬屁,同時也是分化了袁閥內部,誰不知道袁術和袁紹不和。如此當面說袁紹是領頭人物,那豈非說他這個嫡出長子身份的存在不合格了?
有意思的是。袁術並沒有把怨念放在曹操身上,反而是默默的看了看袁紹,眼神閃爍著莫名的意味。
“孟德也是天下少有的英傑,不若這盟主身份,就讓給孟德如何?”袁紹笑到。
雖然看似謙虛禮讓,但他那囂張的態度,還有那沾沾自喜的表情,明顯的告訴別人,他對當盟主完全是志在必得。
“孟德也就是那麼點本事,當個軍師或許不成問題。當盟主卻不如本初!”曹操笑到。
袁閥四世三公,論號召力在場的諸位誰能夠比得過他袁紹?當然。其實這是有意忽略袁術的存在,多少也有點挑動袁閥內部分裂的意味。一旦袁閥內部分成兩個派系,那麼袁閥的力量就不能集中,如此才能給他們這些小勢力一個擴張的機會。
周圍的其他諸侯不少和袁閥也有點關係,又或者見到曹操都推舉了,索性也跟風。也就是孫堅、袁術和公孫瓚三人沉默,只是三人構不成威脅,於是袁紹也就‘勉為其難’的接下了這盟主的身份。
只是他也不是不知道曹操的離間計,上任第一時間就是把掌握軍糧分配的職位交給了袁術。一則同屬袁閥,好歹也要照顧照顧,同時也算是安了他的心。二則既然袁術掌軍糧,那麼誰讓他不爽,他這個小心眼自然會百倍回報,到時候曹操只怕會他整得很慘。
頗有急智,這就是對袁紹最好的描寫。不過是極短的時間就順利反擊了曹操,只怕就算是曹操也不得不嚥下這顆苦果。
此間事了,眾人又是一番杯觥交錯,而作為陪軍前來的劉備,只能在後營啃著乾糧。此刻的他,下屬名義上都是公孫瓚的麾下,根本算不得是一個獨立的存在,自然是無緣入席的。也就是公孫瓚對他還不錯,讓人給他送來了一份不錯的晚飯,好歹不至於那麼寒酸。
盟主既然已經選定,第二天自然就是起兵的時候。韓馥也不是大善人,再說冀州所能夠提供的糧草並不多,所以若是不能儘早打下董卓勢力,那麼散夥也是必然的結局。
“報,董卓大軍開進虎牢關,汜水關之中。汜水關初步探查,有敵軍五千人,守關者為董卓麾下大將華雄!”次日,探子匆匆來報,把探聽到的情報彙報了上來。
華雄是董卓征討西涼的時候招募的,所以聲名不顯,聯軍自然是不知道此人的。
既然是無名之輩,那應該並不厲害,再說汜水關其實也根本算不得是關卡,所以對此聯軍諸將們也是不以為然,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
大軍開拔到關卡之外,華雄自然也知道聯軍的情況,第一時間帶兵出戰。他麾下是五千西涼鐵騎,還有五百汜水關原本的守軍。
守軍擅射,倒是可以轉職為弓箭兵,但是他麾下的騎兵若是放在營中,那麼強大的攻擊力就發揮不出來,故而主動出擊反而是最好的選擇。
再說,三萬烏合之眾,他還根本不放在眼裡。
“某乃董相國麾下大將華雄,誰人敢來送死?”只是在大戰之前,華雄仗著自己武藝還不錯,在董卓麾下至少也是前三的存在,於是就站了出來,向聯軍邀戰。
“華雄小兒莫要囂張,且讓我來會你!”橋瑁麾下一名小將殺出來。
“哼,無名之輩!”華雄看了看,也就是閒庭信步的策馬上千。
不過一個照面,那小將就直接被華雄斬了腦袋,死都不知道是怎麼死的。
“哼,爾等聯軍,就這點貨色?”華雄囂張的用手中大刀指向聯軍,臉上盡是不屑。(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