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岳父,今天又有三名朝臣乞骸骨,若是再不補充一批朝臣的話,正常的政務只怕都沒辦法運轉起來了;此外,世家對我們的敵意很深,是否應該分化拉攏一批;最後則是黃巾軍的問題,畢竟幷州毗鄰司州,故而小婿認為最好劃定一個緩衝地帶為好。”如今政務的實際處理人,自然是落在了李儒身上,但是涉及大事,卻不得不報告給董卓。
“若補充人手,應該在哪裡補充為好?若分化拉攏,又該拉攏誰為上?倒是緩衝地帶方面比較容易處理,西河郡、上郡和上黨郡三地作為直接緩衝地帶,雙方都不允許對他們用兵,至於與太原接壤的部分,則以邊境為主,周圍五十里內不允許駐軍,文優你看這樣行不行?”董卓此番其實也是在積極學習著處理政務。
在他人生的前半段,幾乎都在征戰之中度過。他或許知道如何在馬上奪天下,但這種下馬治天下的手段,卻顯然根本不合格。眼看周圍能用的沒幾個,卻也不得不親自出馬。
此刻的他,就如同漢靈帝一樣,剛剛掌握大權。對如何中興大漢還有一絲幻想。
董卓其實一開始就是大漢的忠臣。就如同曹操一樣。若非因為際遇使得心態發生了變化,又豈會從忠臣變成奸臣?
董卓出身良家子弟,說穿了就是地方的土豪,實際上家族之中沒幾個當官的。正因為劉宏的母親董氏和他們扯得上一些親戚關係,所以董卓才能夠從一個小吏走上仕途。
那麼多年也算是東征西討,好歹給大漢平定了涼州的叛亂,從功績來說其實也算是一個抵禦外敵入侵的民族英雄。至於賄賂宦官和何進,只能說是時事所趨。當時升遷都得繳納一筆錢財才能升遷,賄賂十常侍其實也算不得什麼不光彩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朝中沒人,若是不借助十常侍的幫助,他一輩子也走不到今天這地步。
難得掌握了絕對的權力,此刻的他暫時還沒有什麼非分之想,想著的還是如何幫助劉協中興這個大漢。而之所以扶持劉協上位,歷史上是因為得知劉宏是要傳位給劉協的,蹇碩為此爭過,他董卓如今也不過是為劉協的正統傳承正名罷了。
當然,如今這個時空。主要還是劉辯被方雲帶走的關係,遺詔反而成了附帶的因素。
大漢不能夠一天沒有皇帝。但若是皇帝在黃巾軍手中充當人質,難道大漢就這樣永遠不要皇帝了不成?所以最簡單的解決方法,自然是把劉協給扶上位,這本來就是他應得了。
身為漢臣的他,不過是遵守劉宏留下的遺詔行事而已,真正知道此事的人,誰也沒資格責難他什麼。
“我等大可扶持那些被排擠的小世家或者寒門的官員,甚至把朝政直接讓給那些世家門閥也無所謂,只要能夠幫助我們處理事務的,都值得我們拉攏。如今的關鍵已經不是朝政上面的權柄,而是兵權的歸屬。只要我們掌控了絕對的兵權,那麼一切都將在掌控之中。”李儒先是針對第一個問題進行回答。
“繼續!”董卓點了點頭,大概也聽明白了這番話的關鍵,也覺得的確如此。
“至於分化拉攏部分,如今袁閥乃是天下最大的門閥,楊閥次之,黃閥再次之。其餘新老世家門閥無數,但論底蘊與人脈卻依然無法比擬袁閥。也就是說,如今袁閥可算是我等心腹之患,但卻不合適我們親自出手,這樣只會引得其他的門閥一起與我等作對。
相反,我等好生安撫在雒陽的袁閥成員,同時把袁閥的門生故吏都安排在地方重要的職位上,那麼其他世家一看袁閥勢大,必然會心生危急感,到時候反而會為我等所用。同時袁閥得了好處,多少也會乖巧一段時間,只要我們控制好關內兩州作為根據地,那麼不管未來如何,我等都可以立於不敗之地!”李儒針對第二個問題,自己的看法說了出來。
最近袁閥奪取軍權的動機非常頻繁,這可不是什麼好情況。若是能夠把他在軍權的爭奪之中,吸引到政務的爭奪之中,那麼對於董卓進一步掌控雒陽,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董卓主要是見識少,通俗的說法就是讀書少,但不代表他笨。只要把所有的東西都攤開在他面前,他自然知道應該如何取捨。
沒幾天,袁閥的門生故吏們,迅速就被任命了大量的關鍵職位,甚至於門生故吏之一的韓馥也被任命為新的冀州牧。袁閥的權勢,一時間擴大到了極限。
而這的確也引起了弘農楊氏的不滿,以楊彪為主的勢力開始與袁閥離心離德。
董卓趁勢又提拔了一批小世家與寒門出身的官員,這批官員本來就沒什麼靠山,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