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2 / 4)

小說:太學書生 作者:敏兒不覺

不過是一個一生奔忙的草莽之徒,大半生失陷在敵國,常常在夢中也不知道怎樣去想象中原的繁盛。自我歸還故國以來,經過這幾年的觀察,老夫以為,所謂南國勝景:市場繁盛,貨物充足,倒在其次,唯人物昌盛才是中原傲視四鄰的根本。想那國朝之初,周敦頤、梅堯臣、歐陽修即開一代之風,然後張載、司馬光、王安石、三蘇父子依次揚名,即便民間也先後有柳永、秦觀一班人等在酒樓、鄉野之間被人口口相傳,何況這還只是第一流人物中的幾個代表,若論各時各地的一時俊傑,在座各位一定比老夫知道得更多更全,而且以各位太學中的生員身份,想必你們在自己的家鄉就是被人羨慕、議論的人?”

講座下的眾生員都笑了。趙良嗣說得沒錯,這些生員雖然還都沒有一官半職,可是不管在家鄉還是在這東京城中,已經沒有人敢小瞧他們,他們畢竟已成為太學生,已經是預備官員了。“今日寒窗下,明日朝堂中”,誰知道他們中間會不會走出一二個宰相、學士呢?何況他們中多數還很年輕,沒有經過詭秘宦海的刺激,常常忘掉孔聖人倡導的謙虛,輕易就會沉醉在周圍大多數人對他們的欽佩和恭維之中。

在眾生員的笑聲中,趙良嗣繼續說道:“既然各位看得起老夫,老夫就斗膽在各位飽學之士面前講兩句。”同時他又補充道:“有不足之處敬請各位指教!”

看看座下已經安靜,趙良嗣這才講道:“我們都知道,大遼也叫契丹,是大宋的兄弟之國。大宋子民往往念念不忘的是大遼佔了我華夏之國的燕雲十六州,這也是我太祖皇帝開國之初就矢志要實現的願望之一,可是在仁宗皇帝三次不成功的北伐,及真宗皇帝在澶州和大遼締結盟約之後,這一百多年來,中原子民除了歲歲年年地漫罵遼國人是禽獸、蠻夷,是嗜血的怪物,是不懂禮儀的野人外,並沒有多少人真正去過遼國,探究過遼國人的歷史和他們的風俗習慣,這恐怕也不利於實現大宋的百年夙願?”

趙良嗣隱隱的批評更加吸引住了座下的眾生員,他們現在更加專注地聽趙良嗣講道:“其實契丹人早在西晉、南北朝時就漁獵在北方的潢河與土河之間——那裡是遼水的上游——據契丹人自己的傳說,騎白馬沿土河而來的男子與駕青牛沿潢河而來的女子在木葉山相遇,結為配偶後生八子,而後繁衍成八部,這就是契丹一族的由來。

“遲至唐朝,契丹已經是北方的大族。契丹人相傳,唐朝初年皇帝曾賜姓契丹族長為李氏,並加封為松漠都督。但在唐則天女皇當政時,契丹不堪漢人都督的凌辱,與唐發生了連年大戰,終為唐所敗,不得不向北依附於突厥,並時常受鄰部奚族的侵擾。那時北方各族在大唐的壓迫和挑撥之下,常年不得安生,哪一族強大後都會遭到大唐聯合其他各族的打擊,這個局面直到安史之亂開始後才得以改變。那些年裡,中原一片大亂,而契丹人則說他們族中最偉大的英雄阿保機就出生在那個時期,並帶領他們真正走向強大。在朱全忠逼迫唐昭宣帝禪位的那一年,阿保機也在北方作了皇帝,從此契丹人開始獨霸北方,進出中原,開創屬於他們自己的時代了。”

“以後石晉塘賣國的事我們都知道了,”講座下的一個青年毫不客氣地打斷趙良嗣的話,然後問道,“這幫胡虜霸了我燕雲十六州這許多年,以仁宗皇帝夾開國之兵也不能取勝,我倒想知道他們到底強在哪兒?”

趙良嗣毫不生氣,還對發言的青年挑起大拇指讚道:“問得好!這位小哥肯這樣想,足以證明我中原也不缺強人。老夫記得,有一位當朝顯貴告訴老夫,太祖皇帝當年密謀,曾想以二十帛購一契丹精兵人頭為價,準備以兩千萬帛購得契丹十萬精兵的人頭,為此建立了三十六個國家倉庫。太祖皇帝的估計沒錯,契丹全盛之時,其精兵也不過十餘萬人,他們百多年來就一直以這十萬能戰之士壓制了燕山以南的整個地域。”

講座下響起了一片竊竊私語的聲音。趙良嗣也不驚慌,靜靜地等待這片聲音消失。終於,書生們的感慨聲停止了,又有一人站起來問道:“敢問先生。”——他們首次對趙良嗣使用敬語——“契丹能夠以小制大,以少制多,到底是因為什麼?他們的內部情景到底是怎樣的?”

“契丹人比漢人少幾十倍,國土卻不比漢人小,他們自然早有制度應對,”趙良嗣也從容應對道,“契丹本以遊牧漁獵為生,自佔得燕雲十六州以來,並沒有把漢人遷走殺絕,以本族人填之。他們知道,要填也沒法填得滿。所以,契丹人實行了南院、北院制度,對契丹和漢人分而治之。漢人耕田、販貨、交納賦稅;契丹人則遊牧、漁獵、征戰擄掠,大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