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碰巧是個藝術家,碰巧又有個極其龐大的設計圖,那麼,荒涼的納斯卡高原倒像一張理想的畫布。這片廣達200平方英里的、遼闊的臺地一望無際,可以確保你的大作不會被沙漠風暴颳走,也不會被飛沙覆蓋。
高原上時有大風,但由於一種巧妙的物理作用,風在地平面上失去了它們的鋒芒。遍佈草原的小鵝卵石吸收並儲存太陽的熱量,形成一個暖空氣的保護力場。此外,土壤中含有充分的石膏,可以將小石子黏附在地面上,而且這種貼上劑在晨露的滋潤下,其效力將生生不息。因此,一旦在這塊地面上畫出了圖畫,它就將永不消退。這個地方几乎不下雨,差不多每十年才能下上半個小時的毛毛雨。納斯卡是地球上最乾燥的地區之一。
因此,如果你是個畫家,如果你想發表什麼大手筆的畫作,而且還想讓它能永遠供人觀賞,那麼,這些偏遠奇特的高原臺地就是你夢寐以求的理想畫布。
在對嵌線上條上的陶器碎片進行鑑定,並對地下的各種有機物殘留做放射性碳檢測後,專家們認定納斯卡地區的文物產生的年代在公元前350年到公元600年之間。(2)但說實在的,這些話說了等於沒說。因為從本質上講,這些線條和鋪設線條時清除的石頭一樣,是無法鑑定年代的。我們能肯定的只是,離現在最近的也起碼有1400年的歷史了。從理論上講,這些線條可能要古老得多。原因很簡單:推斷年代用的那些文物可能是後人帶到納斯卡來的。
大部分線條都分佈在秘魯南部一片範圍明確的地域內,北起英吉尼奧河,南至納茲卡河。泛美公路從這塊深褐色的、近似正方形的沙漠畫布的上部正中間縱貫而入,延綿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