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式”手工藝品和不少浮雕,據說可能刻的就是奧爾梅克人他們自己的肖像。
我和桑莎決定開車從比利亞埃爾莫薩直奔東北方的尤卡坦半島。去阿爾班山得兜一個大圈子,不過我們還是決定走一趟,希望它能使我們更清楚地瞭解奧爾梅克人。何況,這一路穿高山越峻嶺直到隱藏在峽谷深處的瓦哈卡城所在地,沿途風景想必壯觀無比。
我們幾乎是朝正西方向行駛,經過拉文達廢墟,又一次經過誇薩夸爾克斯,再往前是薩育拉和洛馬波尼達,來到交通樞紐圖斯特佩克鎮。一路走來,我們漸漸遠離了被石油工業汙染得滿目瘡痍、烏黑骯髒的鄉村,穿過如波浪起伏的綠草如茵的小山坡,行駛在豐收在望的田野上。
從圖斯特佩克往前走才是真正的上了山路。我們朝南轉了個急轉彎上了175號公路。前往瓦哈卡。從地圖上看,這段距離還不足我們從比利亞埃爾莫薩到這裡的一半,可是這條路實在太難走了。路又窄又陡,盤來繞去,急轉彎無數,直開得你精疲力竭,腰痠背痛,就像在爬一道直通雲霄的天梯。它帶著我們穿行在層次分明的、生長在不同的小氣候環境裡的高山植被中。當我們高達雲端之上時,竟然在一處地方看到了我們熟悉的植物,在那裡長得蓬蓬勃勃,宛如英國科幻小說家約翰·溫德姆筆下的三葉草。那風景真讓人有不知身在何處之感。這700公里路程我開了整整十二個小時。等我們終於抵達瓦哈卡時,我的手因為抓方向盤抓得太緊,走的路太長,轉的急轉彎太多而打起了水泡。我的眼睛變得模糊不清,腦子裡轉悠的全是175號公路我走過的令人眩目的深淵絕壁和生長著三葉草的山頂風光。
瓦哈卡市以其蘑菇、大麻和作家勞倫斯(1920年代他曾在這裡寫作以瓦哈卡為背景的小說《羽毛蛇》)而聞名。如今它仍舊散發著波希米亞人的豪放不羈的氣息。酒吧中,咖啡館裡,狹窄的鵝卵石街上,破舊的房子內,寬闊的廣場上,激動的人群無處不在,深夜不散。
我們在燕來飯店的一間可以俯瞰它的三個庭院之一的房間下榻。床很舒服,頭頂上星光燦爛,我很累,可就是睡不著。
讓我輾轉難眠的是那些文明傳播者,那些美髯神祇和他們的隨從。他們在墨西哥如同在秘魯一樣,似乎遭到失敗,傳說中是這麼說的。 第二天,當我們到達阿爾班山時,我明白了,那不僅僅是傳說。
第十九章 天堂地府與生死輪迴
根據“假設的第三者”理論,古埃及與古美索不達米亞的文明相似與差異產生的原因,是它們都接受了同一個遠古文明的遺產。但是至今對這個遠古文明的起源地、興盛時期、性質特徵等都沒有進行過認真的研究。它就像太空中的黑洞隱而不見,但是能透過它留在我們看得見的事物上的痕跡——如蘇美爾和埃及的文明——推斷出它的存在。
這個神秘的始祖,不知所在的文明之源,會不會在墨西哥也留下它的印記呢?如果有,我們就有望在墨西哥的古文明中找到與埃及和蘇美爾類似的某些文化特徵。我們也有望發現由於歷史上長期的分離、各自獨立發展而造成的巨大差異。我們期待看到,蘇美爾與埃及的文化之間的差異要比這兩個中東國家與遙遠的中美洲的差異小得多,因為他們之間一直有接觸,而中美洲與他們在哥倫布1492年發現美洲之前充其量也只有一些偶然的、極少的、時斷時續的接觸。
食屍獸,魔鬼,星王,侏儒及其他關係(1)
出於某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原因,古埃及人對侏儒有一種特別的好感和敬畏。(1)古代中美洲的已開化的民族也一樣,這種對侏儒的崇敬可以追溯到奧爾梅克時代。(2)兩地的民眾都相信,侏儒與眾神關係密切。(3)兩個地方的侏儒舞者都備受歡迎,而且在藝術品中常有他們舞動的身影。(4)
埃及王朝初期,也就是4500年前,由九位法力無邊的神祇組成的“九神”極為太陽城的祭司所崇拜;(5)同樣,在中美洲,阿茲特克人和瑪雅人都信仰由九位神祇構成的全能的神權體系。(6)
墨西哥和瓜地馬拉的基切瑪雅人的《聖書》中,有好幾段清楚地講述了他們對“星辰轉世”的信仰——死者的靈魂會再生為天上的星辰。比如,一對名叫烏納普和斯巴蘭克的孿生英雄被殺死後,他們“在一片光芒中站了起來,旋即飛昇到空中……光明照亮了天穹與地面,他們從此就住在了天上。”(7)與他們同時昇天還有與雙胞胎一起遇難的400名夥伴。“這樣,他們又與烏納普和斯巴蘭克在一起,變成了天上的星星。”(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