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軍爺饒命,我們投降了。”
看到終於有人肯出來投降了,裴元紹心中長出了一口氣,心道總算是有人聽我的話了,否則這些人恐怕最後都難逃一死。
於是裴元紹跟著蹋頓下了城牆,來到那些投降的黃巾軍士兵面前,接受他們的投降,讓突騎兵把他們先收押起來,等戰事結束後再做處理。
那些躲在屋中偷看的黃巾軍士兵看到果然是裴元紹親自來勸降他們,而且根本也沒有殺死那些投降計程車兵,大家都相信裴
元紹說的是真的,於是這些黃巾軍士兵都從屋子中出來,扔下手中的兵器,向官軍投降,連那幾員黃巾軍的將官也都選擇了投降一途,使得宛城南門終於落到了突騎兵手中,他們放下吊橋、開啟城門,放城外關羽率領的輕騎兵進城。
此時宛城其它幾座城門的黃巾軍士兵已經看到了南邊城牆上的戰況,當看到南門已經被官軍攻佔後,各個城門的守軍知道宛城已經守不住了,因此不少人開啟了其它三門,中的黃巾軍士兵蜂擁出城,打算棄城而逃。
………【第一百六十八章 大勢已去】………
當逃出城門的那些黃巾軍士兵剛出城們沒有多遠,迎頭便遭到了徐晃、顏良與一名輕騎兵團長帶著的輕騎兵的截擊,輕騎兵的弩箭不停的射向這些逃兵,但是他們可能是覺得再回宛城也難逃厄運,因此仍然不停的向城外衝,前邊有阻擋,便開始向沒有官軍阻擋的荒野之中逃竄,因此雖然輕騎兵消滅了不少黃巾軍,但是也有一部分從四門之間無人把守的地方逃了出去,輕騎兵只顧著阻擋黃巾軍的大部隊了,對這些零星逃跑的也沒有前去追擊。
早已經得到過老劉的指示,要輕騎兵在阻擊逃跑的黃巾軍時,可以允許他們投降,現在幽州缺的就是人口,因此只要把這些黃巾軍帶回幽州,就可以緩解幽州地廣人稀的問題,所以現在輕騎兵已經停止了繼續施放弩箭,而是開始對著那些驚慌失措的黃巾軍士兵高喊“放下武器,投降免死。”
聽到官軍可以饒自己不死,很多黃巾軍士兵在經歷了短暫的猶豫之後,大部分都選擇了丟下手中的兵器,跪在那裡向官軍投降,也有少數拒不投降的死硬分子,繼續向輕騎兵的防線衝擊,結果當然是無一例外的死在了輕騎兵的連弩之下。
很快三門之外的戰鬥便結束了,而且由於現在四座城門都已經落入了官軍的手中,因此可以說宛城也已經落到了老劉的手中,但是當官軍收容完俘虜,將他們押回大營看管之後,進了宛城的老劉和戲志才這才現,他們又面臨著一個新的難題。
在宛城的中央,原來還有一座內城,老劉他們在土山上沒有看到全貌,還以為是太守府的院牆呢,現在進了宛城,才明白原來內城的城牆一點兒也不比外圍的城牆低,而且城中的黃巾軍士兵戰死了兩萬多人,今天投降官軍的也有四萬人左右,而剩下的三萬多人在張曼成的指揮下,現在都已經退入了內城之中,準備繼續負隅頑抗。
由於內城不大,因此現在三萬多黃巾軍士兵已經把內城的城牆擠滿了,老劉和戲志才看到這種情況,知道如果強攻的話,肯定會有不小的傷亡,現在突騎兵已經傷亡了一千多人,強攻的話,雖然可以很容易的攻下內城,但是一是幽州軍隊必然要減員,二是內城中的三萬多黃巾軍士兵也會所剩無幾,因此老劉和戲志才考慮了一下,還是先把內城包圍起來,看看能不能勸降裡邊的黃巾軍,如果實在不行,最後再採取強攻的方法。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裴元紹當然又被派到了前邊,這次他又有了幾個同伴,也就是今天在南門投降的那幾個黃巾軍大將,其中兩人與裴元紹也是舊識,他們一位名叫劉石,一位名叫左校,也都是張曼成手下的得力干將,現在既然大家又成了同僚,因此他們幾人便一起到了內城外邊,準備勸降裡邊的黃巾軍。
另外裴元紹還向他們問清了周倉現在的情況,原來張曼成並沒有殺他,而是把他關進了大牢,也就是在內城的裡邊,現在張曼成身邊除了龔都,已經再沒有什麼能幫他分憂的將軍了。
幾個人來到內城城牆之下,便又開始向城牆上的黃巾軍士兵喊話,勸他們趕緊放下兵器,開啟城門投降,否則官軍如果強行攻擊,恐怕城內的三萬多士兵性命難保,另外就是告訴他們來攻城的官軍,乃是幽州刺史劉備劉大人率領的幽州戍邊軍,只要內城的黃巾軍士兵投降,劉大人可以保證他們的安全,將來如果大家願意去幽州的話,劉大人還會為大家安排好今後的衣食住行,保證大家能過上吃穿不愁的日子。
看到幾員大將都投降了官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