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上使出的力量,自然比以前大了許多,而文丑仍然和以前一樣,結果沒打五十回合,文丑就被顏良打下馬來。
文丑不服,二人又比試了幾次,結果都以文丑的失敗告終。
老劉又讓二人交換了馬匹,文丑也先適應了一下,然後再比。
這回結果又不一樣了,換成了顏良被動,雖然堅持的時間比文丑長,但最後還是輸了。
終於體會到了中間的好處,眾人異常興奮,有了這兩樣東西,幾個人的武功自然又有了提高,只是老劉讓大家一定要做好保密工作,絕對不能讓外人看到。
田豐這回也高興了,他雖然也會騎馬,但畢竟是文人,以前騎光板馬一天下來,磨的大腿根處又紅又腫,有時還會破皮,現在有了這兩樣東西,騎上去輕鬆多了,真是太感謝自己的主公了。
在後來招來的工匠當中,老劉現改了一個名叫馬均的年輕人,別人不知道,老劉可知道,這馬均可以說是三國時期的一個大明家,曾經明瞭百戲木偶、翻水車等,不過現在,自己的水車已經先於他明瞭,那就讓他再搞些別的吧。
老劉把連弩的設想畫了張草圖,然後把馬均叫來,兩個人關在屋中研究了半天。
有些人認為當時諸葛亮明的連弩,是一次同時出十支弩箭,但老劉知道透過……
自己那個時代的考證,應該是連續射十支弩箭才對,因為諸葛連弩的上面有箭匣,作用和現在槍的彈匣是一樣的。
老劉設計的,是能裝十二支弩箭的箭匣,利用連桿的原理,很輕易的就可以把弩弦拉開,同時也利用箭匣下壓的力量,壓迫射銷,使其自然上彈,頂出弓弦,達到擊的目的,這就和三八式步槍一樣,拉一次槍栓,擊一次,彈匣打空了,再換上一個就可以繼續射了。
看到老劉的草圖,再聽了老劉的解釋,馬均驚呆了,這種武器在那個時代,那是太前了,看到那精巧的結構,馬均馬上就被吸引住了。
看明白是怎麼回事了,馬均又向老劉請教連桿的原理,老劉把自己知道的,一一告訴了他,不過老劉希望他造出來的連弩,一定要小,弩箭的尺寸長五寸,整個連弩的尺寸長不過一尺,這樣攜帶方便,另外箭匣最好是可以更換的,這樣用完一個再換上一個,就會更大的提高射的效率。
明白了老劉的意圖,再加上有了老劉的草圖,有眾多鐵匠木匠的配合,三天後,馬均就把第一把樣品帶給了老劉。
仔細的看了看這把連弩,弩臂用最好的黃花梨木製造,而最主要的弓臂,是用歐鵬煉出的最好的精鋼打造,彈性和韌性,都遠遠好於當時的竹子或者木製弓臂,且力量更強,按馬均的說法,這樣的弓在當時,相當於一般的三石弓,也就是拉力為三百斤,沒有幾個人能拉得開。
弓弦用最好的牛筋製造,箭匣在弩臂的中間靠前一點的地方,採用了一個可拆卸的結構,弩機在箭匣後邊,和箭匣做成了一體,按照老劉的要求,整個弩的長度不到一尺。
由於有了弩機,馬均解釋說這把弓的拉力,只要二十多斤就夠了,但由於實際拉力是三百斤,所以弩箭的殺傷距離,是二百步以內,也就是現在的一百五十米左右。
帶著田豐顏良等人來到操場,先站在距離箭靶五十步的地方,老劉單手舉起連弩,瞄準箭靶的紅心,考慮到重力的影響,有稍稍的向上抬了一點,扣動扳機,聲音不大,五寸長的弩箭射了出去,正正的射在紅心的上方。
第一支箭出去,老劉左手馬上拉動連桿,再次瞄準,扣動扳機,第一支箭剛射中箭靶,第二支也出去了,這次,老劉是正對紅心射的,果然沒再偏離,拉連桿、扣扳機,老劉不停的射,轉眼十二支弩箭全部射出,幾乎圈都射在紅心上。
換了一個箭匣,老劉又來到離箭靶一百步的地方,再次將十二支弩箭全部射出,這次老劉仍是瞄準紅心,結果有了一點偏差,都射在紅心的下緣。
到了二百步的地方,老劉又重複一遍剛才的動作,這次向下偏離了紅心大概二寸。
三十六支箭全中箭靶,而且離……
靶心那麼近,把田豐等人驚呆了。
顏良等人的箭法都不錯,但如果距離箭靶二百步,十支箭能射中五六支,射中紅心就更難了,而且要連續的射出三十六支箭,恐怕到最後連弓都拉不開了。
主公的武功確實比自己高很多,但箭法一直比自己幾人差遠了,可今天拿了那把叫連弩的武器,比自己幾個人的箭法可又高多了。
老劉又讓眾人試試,知道了怎麼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