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比電影展示出更多的細節來。
把電影跟小說相比較來說,林翰還是更加偏愛小說一些,這並不是說電影拍得不好,而是電影跟小說本來就是兩種不同的語言,文字蘊含的資訊很多都是影像不能呈現的!
從第一部小說可以看出來,克拉克大概根本沒有打算寫後面三部,小說的情節跟電影略有出入,但並不影響大局。
可是從後面的《2010:太空漫遊》開始,小說情節就跟前面一部小說有出入了,反而跟電影情節掛鉤。
這大概是因為電影太有名氣,所以作者就順便跟著電影續寫起來,但只是部分細節,並不影響故事大局!
小說跟電影都十分偉大,同時也有很多被譽為神預言的地方,這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太空漫遊》的牛逼之處。
電影跟小說都是在1968年上映、出版的,那時候人類還沒有登上月球。不過就在幾個月之後,美國人就登上了月球,阿波羅號的宇航員們都看過這部電影,還在飛船裡面播放了《藍色多瑙河》!
電影一開頭的太空梭,在那個年代根本不存在,更不要說是空間站了。
甚至連進入空間站的聲紋登陸,這一直到幾十年之後的現在才實現!
最驚訝的其實是1970年,阿波羅13號遭遇意外,向任務中心報告的第一句話是“休斯頓,我們出問題了!”
這幾乎就跟小說裡面的臺詞一模一樣,不知道純屬巧合,還是因為宇航員們不經意在模仿。
而到了1977年,美國旅行者號探測器應用了本書中設想的技術,並且在2013年代表全人類正式飛出太陽系,走向一個全新的未來!
當旅行者號還沒有飛出太陽系的時候,它傳回了第一批土衛八的圖片,這幾乎跟小說裡面描述的完全一致,眾多科學家都被克拉克的預言嚇了一大跳!
不過放在林翰這邊的話,他如果寫出這些東西來,外界肯定不會說這是成功在預言,而是會覺得這剛好跟歷史還有事實掛鉤,更加具備真實性跟代入感。
很多小說就是這樣,採取似是而非的寫作手法,讓讀者們分不清楚那究竟是虛構的還是真實的故事,從而更加沉浸在故事裡面!
……
“因為太空漫遊,我們仰望星空的意義從此不同。”
既然是國內第一次將文學作品帶入太空中,那麼林翰覺得太空漫遊這個題材跟內容非常適宜,不過也有一個很大的問題!
航天中心的領導們肯定希望林翰的新書是以國內為背景的,而不是這樣外國人為背景,這如果放在以往的話,肯定要背上政治不正確的標籤。
可林翰著實有些害怕某些人的過分解讀,明明沒這個意思,偏偏像是在做閱讀理解一樣,一個正兒八經的顏色都能給你分析出各種不同的態度來!
樹大招風的道理很明顯,很多人就等著給林翰挑刺,想要看著他從神壇上跌落下來,要是能狠狠踩上幾腳就更高興了。
所以林翰大多數時候都是寫的國外,起碼把外國人折騰一下,這樣不會聯想到本國人身上來。
不少人笑稱電影版的《2001:太空漫遊》就是為了宣傳小說版,很多人看了電影版之後不明覺厲,自然而然的去買一本更加詳盡的小說版來閱讀一番。
現在林翰暫時不可能把電影弄出來,只有一個小說版也挺不錯的!
其實故事很簡單,神秘的黑色石板在史前時代啟蒙了地球人類的文明。三百萬年之後,人類在月球上發現了同樣的石板,而石板在出土瞬間立即向土星方向發射除了電磁訊號。
美國派遣太空飛船“發現號”遠征土星,企圖追查事情的真相。不過在太空中,超級電腦哈爾突然發瘋,害死了三名冬眠中的太空人,並且把弗蘭克變成太空漂流物。
只有戴維…鮑曼僥倖逃過一劫,倖存的鮑曼獨自抵達土星,又發現了另外一塊更大的黑色石板……
整個故事就在林翰心中回顧了一遍,不過林翰並沒有貿然動筆,他開始猶豫起來,自己的做法真的好嗎?
這是件非常非常矯情的事情,而且很優柔寡斷!
林翰自己都覺得糾結萬分,真要讓空間站搭載的第一本圖書是以外國人為背景的,別說航天中心、中。宣。部那邊要炸毛,恐怕國內的讀者、網友們也得炸鍋起來。
要是再被有心人利用一下,這很有可能造成輿論事件,就算群眾基礎強如星爺周星馳那般,依舊被香。港娛樂圈一些明星大腕以及社會輿論弄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