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這幾年的事情了,可以說爭了千年之久了。兩人一同上車,連王及善都坐了上來,要先聽一聽崔敦禮講一講這路。
秦王府長史,正三品上,與尚書同階,這是大員。
讓這樣一位大員親自來監督這路,可想到秦王對這路的重視程度。
再往前十里,車隊突然減慢了速度,所有人眼前都是一亮。
這才是真正的路嗎?
路有四十五丈寬,中間各有十五丈直道,上面有著稻草鋪著,正有民夫往上灑著水。為何這樣作,他們不懂,也知道現在不是問的時機,所有人都默默的看著。
這中間的各十八丈直道中間,有一排半尺高的石塊隔開,這一點眾人更是不理解了。
再看兩側,卻是各有一丈鬆土之處,無人知道這個有何用處,再往外,又是一些黑呼呼的路面,路的最外側正有農夫在種樹。
“繼續向前!”崔敦禮大喊一聲。
天英閣的官員很期待,因為他知道這還不是已經完工的路。
又向前大約十里,這裡已經距離耀州二十里了。
真正完工的路面呈現在眾人面前。
四十五丈寬的直道,左右車道各十八丈,兩側又有一丈寬的地方種滿了灌木。李元興稱呼這個為綠化帶,再往外,又是那黑呼呼的路面有二丈多寬,再往外種著整齊的三排楊樹,許多還只是小枝。
官員們自然清楚,不出三年,這裡將綠樹成蔭。
“各位!”李元興親自站了出來:“路分左右,馬車靠右行。來往車輛自然不會有相撞的擔心,車子可以放開了加速。路中心有隔離,也不會有對面來的馬車走錯道。這是碎石鋪路,再用水泥鋪面,每三丈用一指寬木條隔開,雖然是代替品,但也可用上三五年。到時候,取出木條之後,必然會有更好的填充物!”
為何要填充,為何不直接鋪平。
李元興沒有解釋,解釋了也沒有人能夠聽懂。
“有樹,可擋風沙,路面不會被水土所覆蓋,路才可長久使用!”
李元興走到那黑呼呼的兩側小道上:“這裡可供行人行走,也可供車隊休息之用。任何車子不得停在直道上,每隔二十里會設定一處空地作為休息區,也可招些店鋪,賣些吃喝之物,修理馬車等!”
“殿下,您說過,一日洛陽。這樣的好路,老朽信了!”
李元興也笑了:“那就讓本王展示一下更有趣的。請各位挑出騎士好的三人來,讓他們快馬趕到十里之外,拿一信物,本王派人去取,測試一下這新路如何?”
“甚好!”
王及善拿出了自己一塊隨身玉佩交給了一名騎士,這三名騎士帶隊的是崔敦禮的護衛,另外兩人是王及善與崔君肅的親隨,三人先一步快馬先行,他們走的是直道,這樣的路面良馬飛奔起來,十里的距離用現代的時間計算,十分鐘就足夠了。
而李元興這邊,一位強壯的親衛從馬車取下一隻木箱,抬出一輛李元興從現代買回來的,十八變速公路賽腳踏車,這輛腳踏車放在現代值十幾萬元。
“讓本王看一看,你有多快!”李元興對那親衛說道。(未完待續。。)
ps: 第三更了,會不會還有驚喜,請期待……
求月票。
第352節 工業帶給儒生的震撼【第四更,求月票】
李元興帶著眾人登上一處土山高地,三位秦王妃也都跟著去了。
李元興讓拿出兩隻望遠鏡交給了王及善與崔君肅。
其實不用望遠鏡也可以看到,遠遠的可以看到耀州城了,隱約也可以看到許多人站在城門處,王及善說道:“以老朽的目測,大約十三里左右到耀州城門!”
拿上望遠鏡,則更是看的清楚,那三個騎士正在喝水。
騎腳踏車那個親衛正在脫衣服,套上了一身緊身衣,然後戴上一個特製的頭盔。
他接受過訓練,知道這腳踏車怎麼騎,可全速前進他也沒有試過,此時心情是激動的。他那一身大紅色的緊身衣在遠處看特別的顯眼。
“開始吧!”李元興微微的點了點頭,陸毛鋒拿起旗幟搖了幾下。
路上也有小旗子回應。
腳踏車動了,起步的時候速度並不快,那親衛根本就沒有坐下,他是全力在蹬車,整個人是站立著的,身體向前。
時速……,四十五公里!
大唐的十里,也就是不到五公里的距離,七分鐘……。
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