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氣可是憋得太久了。
聽聞這些武將說話如此貼心,李世民簡直感動的想哭。
然而僅僅是武將們發話,好多身居高位的文臣們此時卻是低頭不語。
只有那年事已高的宇文士及,此時站出來對著李世民就是一陣潑冷水:“陛下莫要忘了,當初在渭水的時候,我等和突厥訂立了盟約。此時悍然出兵,不僅師出無名,還會落下背信棄義的罵名。”
宇文士及的話倒是讓好些飽讀詩書的文官一陣點頭,這訂立盟約還沒有一年呢。大唐向來自稱是禮儀之邦,可不能像突厥那般,不把盟誓當回事。因此不過片刻,就出來一大片附議的,讓李世民剛剛才火熱起來的心瞬間就涼了。
這些文官的話,倒是激起好些武將不滿。還沒等被打臉的尉遲敬德發火呢,程知節站出來就是一頓臭罵:“孃的,當初那些蠻子打進來的時候,怎的不見你等半聲屁響。若是唐尚書幾個說這話,某忍忍也便罷了。你等幾個奶娃娃,連突厥長什麼樣子都沒見過,要敢在這裡胡言亂語。”
程知節嘴裡的唐尚書,指的是禮部尚書唐儉。這位從武德朝以來,數次出使突厥。甚至有以自己的一張嘴說退突厥大軍的光輝歷史,因此即便唐儉是個文官,程知節這些武將對他也是頗為敬佩。至於那些一開始就在京中為官,連戰爭都沒見過的,這些人自然想怎麼罵便怎麼罵。
那些武將好像把朝堂爭議當作了罵架,聽得程知節這麼一說,居然紛紛喊一個好字。倒是讓好些個文官臉色都有些難看。
此時那些御史就開始發揮作用了,不停地檢舉著武將們的無禮行為,反而把好好的議論變成了彈劾。等到李世民聽了幾句聽得腦子都疼的時候,一怒之下吼了一聲:“好了,你等下去好好思量,等明日再行商議此事。”說完袖子一甩,走向殿外。
於是乎第一次朝議就成了一場笑話。
隨後的幾天也是如此,文臣和武將之間相互扯皮,談了好幾天也每個定論。直到北地各折衝府的將領們紛紛上了請戰的奏疏,朝堂上居然破天荒武將們用講道理佔據了一點點上風。
作為幾個大都督府的幽州和幷州都督府的奏疏份量那是相當的重。幽州王君廓,代表幽燕一地請戰。幷州李世勣,代表幷州下轄的折衝府請戰。天下也不過六處大都督府,直面突厥的兩處居然同時請戰,這讓很多朝臣有些無法反駁。
這幾天武將們一直拿文官向少上戰場說事,而文臣們翻來覆去只能說什麼仁義道德。被那些武將們依照程知節的話,噴了個灰頭土臉。現今又有地方府兵求戰,一時間好些反對出兵的文官們居然不知道怎麼反駁為好了。
這天在中書省,馬周拿著一封奏疏,走到房玄齡面前拜道:“房中書,你看這份奏疏。”
原來馬周從新豐鎮得到了羅彥的薦書,便來到長安,直接找到了長孫無忌的門上。得知是羅彥寫的薦書,長孫無忌很是大方就派人將馬周接進了吏部。待看過羅彥的薦書以後,確認是羅彥字跡無疑,長孫無忌是一臉的驚奇。
羅彥是什麼人,他心裡很清楚。這貨那種懶散,在長安估計找不到另一個來。如果不是特別重要的事情,根本就不會主動去做。也不知道這馬周有什麼本事,值得羅彥將他推薦到李世民面前。
因此長孫無忌饒有興致地跟著馬周閒談了很久。這一談之下,還真是有點佩服羅彥,沒想到這馬周還真是有才。佩服之餘,長孫無忌問起羅彥和馬周相識的過程。當得知其實兩人不過就是在新豐鎮喝了一頓劣酒的交情,長孫無忌瞬間有些想哭。
這也太欺負人了吧,這等人才能喝頓酒就發現一個,羅彥到底是走了什麼****運。
一臉鬱悶的長孫無忌將羅彥的薦書送到了李世民面前。當李世民和馬周整整聊了一個下午,第二天馬周就被李世民安排到了中書省當個小官。不過,頭一日的起居舍人記載了這麼一句話:“帝聞馬與羅相識之因,一時失儀,將口中茶水悉數噴出。”
中書令正是此時坐著不停翻閱奏疏的房玄齡。馬周憑藉自己的才華,僅僅是一個月便在中書省站穩了腳跟,更是獲得了房玄齡的讚賞,因此有了將某些奏疏親自遞到房玄齡面前的資格。此時見房玄齡頭也不抬,問馬周道:“誰的奏疏,寫的什麼事情?”
唯有正四品以上的官員才有資格將自己的奏疏直接送到李世民面前,而其他人只能送到中書省,重要一點的,中書省給出意見送給李世民查閱;不重要的,直接寫意見然後下發交由尚書省執行。
因此房玄齡能夠抽出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