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活不了多少天;二來,縣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
那農民回家後,果真把耕牛殺掉了。第二天,天長縣衙門裡就有人來告發那農民私宰耕牛。
包拯問明情況,立刻沉下臉,吆喝一聲說:“好大膽的傢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頭,反倒來告人私宰耕牛?”
那個傢伙一聽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頭,老老實實供認是他乾的。
原來,割牛舌的人跟那個農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發牛主人宰牛。
打那以後,包拯審案的名聲就傳開了。
包拯做了幾任地方官,每到一個地方,都取消了一些苛捐雜稅,清理了一些冤案。後來,他被調到京城做諫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議。宋仁宗正想整頓一下開封的秩序,才把包拯調任開封府知府。
開封府是皇親國戚、豪門權貴集中的地方。以前,不管哪個當這差使,免不了跟權貴通關節,接受賄賂。包拯上任以後,決心把這種腐敗的風氣整頓一下。
按照宋朝的規矩,誰要到衙門告狀,先得託人寫狀子,還得透過衙門小吏傳遞給知府。一些訟師惡棍,就趁機敲榨勒索。包拯破了這條規矩,老百姓要訴冤告狀,可以到府衙門前擊鼓。鼓聲一響,府衙門就大開正門,讓百姓直接上堂控告。這樣一來,衙門的小吏要想做手腳也不敢了。
有一年,開封發大水,那裡一條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洩不出去。包拯一調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權貴侵佔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築花園、亭臺。包拯立刻下命令,要這些園主把河道上的建築全部拆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