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無法瞭解所進行的投資實際上承受的風險,也就無從談及承擔風險。這就需要改變銀行理財產品主要以約定收益率發行的形式,而參照基金開放式淨值化發行的模式,使投資者感受到風險收益的變化,真正認可“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的理念。否則,適合度銷售在“剛性兌付”面前就是一句空話。
投資者可承受,即分散風險,使投資者能夠承擔風險。分散風險而非管理風險,是以市場為主導的直接融資體系的核心。在銀行主導的間接融資體系中,金融風險是透過銀行的客戶關係管理與持續信用風險監測(貸後管理)、模式/模型選擇與組合管理得以控制的,儲戶(投資者)僅承擔銀行的信用風險而不承擔銀行貸款所對應的基礎資產的風險;而在以金融市場為主導的直接融資體系中,風險控制的主要手段是依靠專業化的資產管理與財富管理機構,以分散化的風險轉移為主要控制手段,投資者直接承擔了基礎資產的風險,但由於資產管理機構的動態管理與組合投資,單一基礎資產的風險被層層分解,最終能夠被投資者承受。因此,需要在基礎資產與投資者之間插入一個資產管理業務,透過動態管理與組合投資以分散風險,建立一個隔離帶。
在此原則下,銀行理財產品、信託計劃可以分為兩類:公募性質的銀行理財產品應是組合投資、動態管理的資產管理產品,應按淨值發行認購,並根據公允價格取得的有效性,決定開放的頻率,以真正做到透過價格變化反映風險;私募性質的產品可以約定收益率,但應在發行之初充分揭示其投資資產明細,做到一一對應,原則上不允許期限錯配,並最終以標的資產的投資回報水平向投資者償付收益。理財產品基金化發行可能會降低其對客戶的吸引力,但這正可以從資金端降低投資衝動,從而減少“資管泡沫”。
此外,還要引導銀行理財業務成為合格的中長期機構投資者。目前,銀行是債券最主要的投資者,投資規模佔比為80%左右。在信用債的投資主體中,2007~2012年只有商業銀行所佔比例不斷上升,由不足40%提高到50%以上。中國債券市場發展迅速,但缺乏一個對應的資產管理行業的發展,特別是資產組合規模足夠大、投資足夠分散的強有力機構投資者的存在。這使得債券市場也存在一定的“剛性兌付”,從而制約了多層次的直接融資市場的發展,特別是信用債券的發展仍侷限在一定範圍內,對不同資質的企業或中小企業、創新型企業沒有完全放開。而銀行理財產品規模目前已接近10萬億元,推動其轉型為中長期機構投資者,無疑將有利於中國多層次債券市場和直接融資的發展,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
第二,貨幣市場基金的低風險投向以及按照攤餘成本法估值,並按收益率的形式公佈,使其具備了銀行存款的特徵。在美國,利率市場化的重要推手就是貨幣市場基金,2004年美國貨幣市場基金規模達1。8萬億美元,一度超過居民儲蓄總額。長期以來,中國的貨幣市場基金由於分業經營的限制,不像美國的貨幣市場基金那樣具有支付功能,因此發展緩慢。但2013年以來,由於第三方支付平臺和網際網路電商的介入,中國的貨幣市場基金也具有了支付的功能,並實現了低至1元起投的小額投資,因而投資群體廣泛,僅阿里巴巴金融平臺上的餘額寶(背後是天弘基金的貨幣市場基金)上線半年規模就已達5000億元,投資者達8000萬人,已經超過滬深兩市十多年來的開戶量。由於貨幣市場基金的類存款性質以及個人投資者眾多,其已具有顯著影響市場的能力,而且貨幣市場基金本身也是一個資訊放大器,在流動性風險發生時,終端投資者贖回壓力會使其瞬間提取在銀行的存款,進一步惡化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因此,對於一定規模以上的貨幣市場基金,可要求其像存款一樣向中國人民銀行繳納一定的準備金,或要求其採用盯市的估值方式,以反映風險變化。
第三,網際網路金融或金融網際網路的發展,儘管仍依託現有金融工具,但短期內加快了利率市場化,長期則因技術變革,使資訊不對稱、信用違約成本和行業壁壘發生變化,必然改變靠資訊與信用生存的金融業。因此,對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應報有開放的態度。但同時要看到,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也加大了金融市場的波動:一是資訊傳導加快,預期自我實現以及羊群效應、蝴蝶效應,放大了噪音與擾動訊號;二是網際網路技術和商業模式快速變化,贏利模式的持續性較差,與金融要求的穩健原則本身就有違背;三是網際網路的開放與平等,使其連線眾多客戶,也無法實現適合銷售,出現風險影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