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歇宿一宵,次日用過早齋,問明前路,道謝作別。
孫德領了一班善姓,相送出堡。妙善大師合十告辭,上了象背,保姆、永蓮分侍左右,別了眾善姓,一路向北而來。自晨至午,走了三十多里,一片黃沙漫漫的沙漠,非但不見人煙,連水草也無處可見,遠遠望去,茫無涯渙。
永蓮道:“前路茫茫,望去何止百里,只不見有什麼可以棲身之處。我們從此刻起,走到日暮,至多不過再走五十里路,今夜如何歇宿呢?”
妙善大師道:“你且不必預作憂慮,有了前程自顧走,走得一步是一步,就算到日暮時再沒個棲身之處,即在此沙漠中權歇一宿,也無不可。此刻縱然預先憂慮,也是沒用,總不見得因了我們的憂慮,前途會幻化出棲身之所來的。”
永蓮聽了,不便再說什麼,三個人一頭象,寂靜無聲地向前走。
一路無話,直到日落西山時分,還沒有山林村落。妙善大師坐在象背上,運用慧眼向前看去,只見數里之外,似有人畜往來,明知是一班遊牧之民,便道:“好了,好了!你等且看,前邊不是有一隊遊牧嗎?我等腳下加緊一點,趕到那邊就可以託庇了。”
保姆、永蓮二人起初因距離得太遠,看不出什麼。又走了一程,才有些隱約,後來越走越近,那邊人畜篷帳,才歷歷在目。三人很是喜悅!待到得切近,天色已昏昏入暮了。
妙善大師跳下象背,搶上幾步,向一個酋長模樣的人合十為禮,說明來意。可巧那班人卻是興林國所屬東境部落的加拉族,他們向來居無定所,以遊牧為主,聽了妙善大師的話,知是上國修行之人,自是肅然起敬,將三人邀入帳中,席地而坐,那頭白象就伏在帳外守護。
那班加拉族人對於三眾,倒是十分恭敬,略事寒暄之後,就有人獻一瓶清水,一大盤牛肉來給三人充飢。在他們是一片好意,無奈三眾連小葷腥都不吃,何況這牛羊大葷呢?
妙善大師看見了,連稱“罪過”,向那人謝道:“貧尼自有生以來,即不吃葷腥,持了長齋。就是她們二人, 自從皈依佛沮之後,也不吃葷,這些肉類,快請收過,留著自用,貧尼只叨擾一杯清水就夠了!”
那酋長道:“你們趕一天的路,想必是餓了,此間除了肉類之外又沒有別的東西可充飢,那便如何是好?”
永蓮道:“倒無妨,今天我們在塞氏堡啟行的時候,承孫大官人施給一袋饃饃,大可供幾頓果腹哩!”
妙善大師道:“是幾時給你的?怎麼我卻沒有知道?”
永蓮道:“在出堡以前,我恐怕大師知道了,又要推卻不受,故悄悄地收了,以備不時之需。不料今天就用著它了。”
妙善大師道:“你怎不早說?使我也好向孫大官人致謝。”
永蓮道:“我已替大師重言申謝過了。”一邊說,一邊從袋中取出幾個饃饃來,大家分吃,又喝了些水潤喉。其時帳中昏黑,又沒有燈火,只有那蒙著沙的沉沉月色,從罅隙中透入,有些微的光明。三眾坐禪入定,遊牧的一班人也橫七豎八地沉沉睡去,不在話下。
直到來朝,大家分道揚鑣,各奔前程。那加拉人的行蹤,我且不去管,這邊妙善大師等三眾,一路往北而來,曉行夜宿,一連數日,倒也平安無事。
那一天走到一個所在,只見一座高山阻路,離山數里之處,有座村落,也有百十來家住戶。其時天色已經薄暮,三眾便投村落而來,不料中間卻又發生了阻力。正是:
此去須彌路,風波尚未完。
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二十一回 盧莊求宿又遇因緣 糯米相貽治癒痼疾
話說妙善大師等三眾,見天色已經不早,前邊又有高山阻路,其勢來不及越過此山,幸離山數里處有個村莊,三眾不免徑投村中來借宿,順便化些齋飯來充飢。
到了村中,見有一個高門大戶的人家,一望而知是村中的首富。常言道:“出門要看天時,化緣須看場面。”她們三人自然往這家門首而來。走到門前,只見門口坐著一位老者,年紀約有六、七十歲,面上卻現出憂慮之色,兩眼直視地上,眼珠不稍轉動,正在那裡思量什麼。三人走到他近邊,他兀自不曾看見。
永蓮性急,搶上一步,合十向老者道:“老人家沉思些什麼?貧尼這廂有禮了。”
老者出於不意,聽見有人說話,不覺嚇得一跳,抬眼看著三人道:“何方毗尼,到此何干?陌猝間倒把老漢一嚇。”
妙善大師合十謝罪道:“多有驚擾,還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