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聲未絕,早有左相阿那羅接奏道:“使不得!使不得!今天百姓正自歡歡喜喜地慶祝盛典,若挨家逐戶地搜尋老者,豈不打斷了他們的高興,擾亂了大典?照老臣看來,那位老者,決非等閒之輩。只聽他剛才一番議論和來去的行動,就可以知其大概。他既不肯少留,尋訪也終於沒用,不如任他去罷!我看此位老者,多半是佛祖現身點化哩!”
你道他如何指說老者是佛祖呢?原來這位年高有德的阿那羅丞相,卻是深信佛法的,故無論何事,都會拿佛法來解釋的。
再說妙莊王一聽了阿那羅的那一番說話,又將頃間之事,仔細思忖了一番,不覺也有些將信將疑,說道:“倘果如賢卿所言,難得佛祖降臨,十分有幸,只可惜肉眼凡夫,當面竟識不破。不然,多多請求沸祖指點,豈不是好?偏又當面錯過這種良機,不曾求到一點半點的指示,真是可惜!運算來都是孤家德薄所致,如今也沒得說了!”
當下阿那羅丞相又不免用言語將妙莊王安慰了一番,君臣又暢飲了一場,方才歡然而散。
不過那佛祖現化的一番事情,從此就傳遍了民間,大家都當一件奇事宣揚,幾乎街談巷議,沒一個不拿此事來做談助。
本來這興林國的百姓,根本早就被佛教所化,大部分都已傾信佛祖的。另外一小部分,雖非傾誠相信,但腦海裡也一般的有佛祖的印象存留著。故聞此事,都認起真來,還加上許多推測和許多附會,鬧得滿城風雨,通國皆知,好象釋迦牟尼佛祖,竟坐了興林國的寶位一般。正是:
眾生誠擾擾,我佛總閒閒。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四回 物色乘龍欲傳大位 閒觀鬥蚊引動慈心
話說自從阿那羅丞相幾句說話,把那尋覓不著的老者,認為佛祖現化以後,傳說出去,興林國的百姓,沒有一個敢於不信。而且又不免加油添醬地加上許多穿鑿附會之談,鬧得通國人的心理,都移向佛門。這也是西方佛教發達的開始。本來呢,自從釋迦牟尼創設佛教,立意要普度眾生以來,大家都視西土為佛國。興林國與佛國甚為接近,早就有些同化,再經如此一鬧,自然益發要認真了。
話休絮煩,再說那一位妙善公主,由寶德後悉心撫育,漸漸長大,脫離了襁褓,轉眼之間,已是三、四歲了。出落得美麗聰明,能說能笑,比了兩位姐姐更是高出一籌。不過她的脾氣,大大地與人不同。若是尋常的小孩子家,總是歡喜紅紅綠綠的衣服,喜吃美好的東西。她雖然小小年紀,對於那些繁華錦繡,山珍海味,一概不愛,只歡喜布草粗糲。最奇怪的便是生來就吃素,不要吃葷腥。這並不是她不願吃,實在是不能吃,油膩葷腥—入口,立刻就哇的嘔吐出來,再也不能下嚥。寶德後見她如此情形,雖覺有些奇怪,但這正是無可如何的事情,又不忍使嬌女嘔吐傷身,只索備淨素的食物給她吃,方才合她的意。
六歲上學讀書,好似有夙慧的一般,端的是一教就朗朗上口,並且過目不忘,遠出兩位姐姐之上。因此,妙莊王與寶德後都十分愛她,真視同掌上明珠一般,老懷也很安慰,以為有女如此,也無異男兒。
妙莊王常向寶德後說:“待妙善公主將來長大成人,一定要替她招一個文可安邦,武可定國,十全十美的人物,來做她的駙馬。非但郎才女貌相配,就是到那時再不生太子的時候,那座興林國的寶位,也好傳與駙馬,還不至斬斷婆伽婆氏的血統。”
寶德後對於這個主張,也非常贊成。夫妻兩個安了這個心眼兒,連望子之心也漸漸地冷淡下去,只顧暗中物色相當的人才。
這件事不知如何傳到了妙音、妙元兩位公主耳朵裡去,都不免自嘆命薄起來。有一:天,妙音、妙元兩位公主一同在花園中觀賞桃花,無意間走到仙人洞旁邊。只見妙善公主蹲在地上,旁邊立著一個宮女,二人都默不作聲,不知在那裡做些什麼?妙音、妙元二位公主,見了這種情形,不免動了好奇之心,。緩步走過去瞧看,卻原來是蟻鬥。
那時,妙善也看見二人,便喊道:“兩位姐姐快來幫我將這些鬥死的螞蟻,掘潭埋葬!”
妙音。妙元二人,相視地笑了一笑道:“妹妹,你自去鬧吧。我們怕汙了手,卻不耐幫你做這些爬地皮的玩藝。”說著便攜手走將開去。
妙元低低地向妙音說道:“姐姐,你看三妹妹專門歡喜幹這些爬泥掘土的村野勾當,父王母后倒當她寶貝一般,說什麼妥找一個文武全才的人,招為駙馬。萬一母后就此不再生育,駙馬還有繼承大統的希望,她還得做皇后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