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問題。最基本的運作都維持不下去。
同時,體制僵化是另一個難題。
很多缺陷和不足,或者說市場出現的機遇,不是沒有人看到。甚至會有很多人看到。國有企業並不缺乏眼光敏銳的人才。但關鍵是看到了,也沒辦法。
一個僵化的內部運作機構,全然不能有效的處理這些訊息。大家都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甚至事情關己也是高高掛起,不到火燒眉毛,沒人願意採取什麼行動。
與體制僵化同時並存的是思想僵化。
端慣了鐵飯碗,吃慣了大鍋飯的人,無論幹部還是職工,總是自動自覺地等待著上級的安排。計劃經濟的影子深深地打下了烙印。多年以來,大家都形成了一個習慣,一切信賴上級。反正你得管好我的事,生老病死,都有單位管著呢。
只是大部分人都不曾想過,單位有一天靠不住了怎麼辦!
這在計劃經濟時代,甚至是改革開放初期,都是全然無須去擔心的問題。
職工有單位管著,那單位又歸誰管著的呢?
國家!
這麼大一個國家,還能讓工人餓著?
不料這個情況還真就降臨了,好像是一步一步降臨的,又好像是悠忽而至。忽然之間,原先旱澇保收的鐵飯碗靠不住了。
要下崗了!
要自謀出路了!
有人不解,有人憤懣,甚至有人不斷上訪!
但是無論如何,都改變不了這個鐵的現實。
不進步,就會被淘汰。
柳俊現在沒有心思考慮這些成因,他更加關注的是改變的辦法和出路。貌似在他的記憶之中,國有企業改制,主要走的就是股份制的道路。
但是這個股份制應該怎麼搞,怎樣才是最佳的方案,卻不是由他柳俊一個人說了算的。柳俊也沒打算充當救世主!
好在柳俊也有應對的方法。那就是“專家策略”“老朱,老趙,廠裡這樣子下去肯定不行,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