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王族常住邊疆,只有一個可能,因罪流放,但哪一位王族曾被流配邊疆?蒼頭從記憶裡急速翻尋。
秦王政做了十三年大王,期間爆發了成蛟兵變和嫪毐(lao/ai)之亂。長安君成蛟是王族,秦王政的弟弟,兵變後逃亡趙國,部分王族成員受到牽連,但沒人流配邊疆。嫪毐之亂同樣有王族成員受到牽連,也沒人流配邊疆。再往前推就是莊襄王,莊襄王在位三年,咸陽穩定。再往前就是孝文王,孝文王在位三天,沒事。再往前就是昭襄王了。
昭襄王長壽,七十六歲駕崩,在位五十六年。因為他的壽命太長,在他六十歲的時候,他的長子也就是第一任太子興國君死了。興國君死後,誰來繼任太子,成為昭襄王的心病,隨之爆發了一場震撼千古的大風暴。
在這個時代,王位繼承製度尚沒有完全確立,基本原則是父死子繼,特殊情況下兄死弟繼也可以,不過嫡長子做為第一繼承人倒是明確下來了,基本原則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反正不管怎麼說,興國君死了,要重新立太子,按照順序,就應該是昭襄王的嫡次子安國君。可惜的是,安國君身體不好,另外尤其讓人頭痛的是,太子妃華陽夫人沒有子女,安國君沒有嫡子,庶出兒子倒是有二十多個,但沒有特別出色的,這樣一來,如果立安國君為太子,假如他再次死在昭襄王前面怎麼辦?就算他熬過來了,做了大王,他的繼承人怎麼辦?二十多個庶子都有做太子的機會,鬥爭不可避免。
昭襄王猶豫了,就把這事拖了下來。為了大秦的國運,他不但要考慮兒子一代,還要考慮孫子一代。這時候,一個出色的人選進入了昭襄王的視線,那就是已故太子興國君的嫡長子公子弘。
公子弘是昭襄王的嫡長孫,本人善武,勇猛,敦厚,十三歲上戰場,功勳卓著,而他的軍方背景異常恐怖,實力非常強悍。
公子弘的母親,也就是興國君的夫人,是大秦名將司馬錯的女兒。(太史公司馬遷的八世祖就是司馬錯。)
秦國有三大功勳卓著的統帥,司馬錯、白起和王翦,正好三代人。司馬錯最大的功績一是平蜀,二是取上庸。平蜀,在戰略上建立了攻打楚國的絕對優勢;取上庸,則為秦軍攻打楚國腹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正是在此基礎上,白起贏得了鄢郢(yan/ying)之戰的勝利,就此把楚國打得一蹶不振。
公子弘的正妻,則是武安君白起的女兒。
白起出自郿城大族“孟西白”。“孟西白”的第一代就是春秋時期輔佐秦穆公稱霸的名臣百里奚。百里奚有子孟明視。孟明視有二子,西乞術和白乙丙。這父子三人都是大秦能臣。“孟西白”一族世代相傳,三氏繁衍,三百餘年了,枝繁葉茂,根基深厚。
司馬錯、白起先後出任秦國上將軍,大秦軍方將領幾乎清一色出自他們的帳下,由此可見公子弘在軍方的雄厚實力。本來這些都是昭襄王為太子興國君繼位做準備的,誰知天有不測風雲,興國君死在了他前面,而預留給興國君的這些力量就被嫡長孫公子弘繼承了。
公子弘顯然是做大王的較好人選,但他是孫子輩,現在就立他為太子,於法於理俱不合適。另外,更重要的是,昭襄王遇到了來自朝中以文臣為主的關東系士卿們的極力反對。
大秦國自孝公用商鞅變法以來,就一直堅持“以法治國,以法強國”的國策,這個國策一直延續至今,這也是大秦崛起於西方,傲視關東群雄的重要原因。自孝公開始,大秦就以老秦武人打天下,用關東士卿治王國,所以老秦武人與關東士卿的矛盾非常激烈。
可以想象,假如公子弘做了大王,老秦武人還能讓關東士卿掌控大權?還能讓一幫賣嘴皮子的對他們指手劃腳、呼來喝去?但大秦沒有了這些關東士卿,大秦的國策還能按照“以法治國”的道路走下去?
昭襄王猶豫不定,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於是一直拖。假如他先死了,那自然把王位傳給安國君,假如安國君先死了,那就只能讓公子弘繼位了。
昭襄王遲遲不立儲君。安國君知道自己的份量,謹守本份。公子弘無意儲君之位,根本沒有爭取的意思,但是,以白起、司馬梗為首的老秦武人和以相國範睢為首的關東士卿們卻因此展開了血腥廝殺。
當時長平大戰剛剛結束,白起要乘勢殺進邯鄲,範睢卻說服了昭襄王,沒有同意,撤兵了。白起勃然大怒,和範睢徹底撕破臉,發誓要把範睢趕出咸陽。
不久,昭襄王下令,發動邯鄲大戰。白起卻不同意了,認為已經錯過最佳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