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需要時間,需要休養生息的時間,需要先贏得南北戰爭的勝利,這樣即便陷入分裂和戰亂,寶鼎認為自己也有能力把分裂和戰亂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如此自己才有機會憑藉武力讓中土再一次恢復和平和統一。
“我需要時間。”寶鼎說道。
甘羅和趙高知道寶鼎做出了正確的決定,心情頓時為之一鬆。唐仰、趙信和宗越也知道寶鼎這句話的含意,寶鼎的目的始終是大秦的和平和統一,所以他需要時間進行佈局,而這個時間比較長,需要蓼園上下齊心,全力以赴。
“需要多長時間?”趙高急切問道。
寶鼎沉吟不語。如果分封進一步擴大,那麼接下來地方勢力必定要加快壯大的步伐,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會越來越激烈,但在地方勢力沒有形成一定規模之前,自己和北疆武力沒有在南北戰爭中遭到嚴重損耗之前,始皇帝和自己還能聯手鎮制,還能遏制衝突的爆發,然而,始皇帝一旦駕崩,或者北疆武力陷在南北戰爭中難以脫身甚至遭遇重創,衝突必定爆發,大秦必定內亂。
南北戰爭的勝負無法預料,戰爭的時間更無法確定,所以不出意外的話,始皇帝駕崩之日,也就是大秦內亂之刻。歷史上始皇帝死在十年之後,如果始皇帝只剩下十年的壽數,那麼寶鼎留給寶鼎佈局的時間就非常短了。
“十年?”寶鼎遲疑了一下,說道,“十年後大秦或許就要陷入分裂和戰亂,我們的時間不多了。”
趙高等人的神色再度緊張起來。寶鼎的預言一向比較準確。當年他和始皇帝約定,三年滅趙,十年一統天下,結果真的應驗了。十年後大秦就要分裂,這個時間的確太短了,因為期間還有南北戰爭要打,即便寶鼎全力阻擾,北伐的日子也不會太遠,就在這幾年之內,而南北戰爭是個大變數,期間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大秦分裂的時間十有八九就在南北戰爭正打得如火如荼的時候。
朝議上,武烈王寶鼎向始皇帝和文武百官詳細述說了當前北疆局勢,明確做出表態,北伐時機不成熟。
公卿大臣紛紛就此發表意見。
左丞相王綰的意見具有相當的代表(性)。王綰認為,目前北部疆域防線太長,屯駐了大約四十萬軍隊,這是常備軍數量,需要中央財政的支撐,而這筆支出直接導致了中央財政陷入嚴重危機,所以必須馬上修改國策策略,改被動防禦為主動防禦,改防守為進攻。大秦只有把北虜徹底擊敗,才能改變目前的北疆危局,繼而才能從根本上緩解中央財政的危機。
治粟內史馮去疾和少府王戊是這一策略的堅決支持者。兩位帝國的財政大臣算了一筆賬。現在中央財政每年為四十萬鎮戍軍戍守長城防線耗費多少,十年累積下來又是多少。假如進行北伐,以三十萬大軍出戰,征戰三年時間,耗費又是多少。北伐勝利,北疆穩固,北疆鎮戍軍數量大減,那麼接下來的七年時間裡,中央財政的耗費又是多少。在這七年裡,中央集中精力實施休養生息之策,中央財政又能增收多少。
被動防禦和主動防禦對中央財政的影響經過這樣一比較,一目瞭然,無疑,北伐越早進行,對大秦越是有利。
寶鼎當即反駁,倉促北伐,準備不足,必定影響攻擊,一旦北伐不利,南北戰爭陷入膠著,中央財政必定被迅速拖垮。再者,就算北伐勝利了,大秦的北疆防線在哪?是(陰)山以北還是退守長城?如果把防線固定在(陰)山以北,那需要多少中央財政的支援?反之,退守長城,北虜必定捲土重來,雙方在河南和代北兩地反覆交戰,又要損耗多少中央財政?
國防策略是否由被動防禦改為主動防禦,其前提條件不是北伐能否有助於緩解中央財政危機,而是決定於中土的持久和平和統一,決定於何時實施休養生息之策。如果中央從這一刻開始全力推行與民休養之策,那麼憑藉中土之力,三五年之內必能緩解中央財政危機。
既然中央財政危機有更好的更安全的緩解之策,為什麼還要冒著巨大的風險去倉促進行北伐?
寶鼎反對北伐的理由缺乏說服力。公卿大臣們之所以急於發動北伐,就是想擊敗北虜後緩解北疆緊張局勢,然後大幅度減少北疆鎮戍軍和守疆支出,此策名義上是緩解中央財政危機,實際上就是削弱寶鼎的實力,把他對大秦的威脅以及對他們自身的威脅降到最低。寶鼎當然反對,但無論他的理由是什麼,他都得不到公卿大臣們的支援。
你威脅到了我的生存,我還能讓你活著?
大臣們再奏,請始皇帝建遼東封國,並一致舉薦武烈王領遼東封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