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也不過方圓數千裡而已,基本上是分封制和郡縣制並存,相對來說,這時代的君王對王國的控制力還是非常強,像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這種士卿篡國的事還是非常罕見。
到了大一統時代,疆域萬里,不管是君王還是士卿,也不管是地方大豪還是普通庶民,都需要一個適應時期。大一統不是簡單地把國土整合,把律法文字統一就行了,它首先要讓天下人接受大一統這個理念,然後在大一統的基礎上,逐漸接受由此而帶來的一系列變化。這個變化包括思想、制度、社會風俗,甚至日常生活等各個方面,它需要人們去接受它,認同它,直到最後服從它。
就權力中樞來說,大一統時代的到來與中央集權是相輔相成的。大秦統一之後,的確是集權了,但做得不夠好,原因就是舊貴族舊官僚沒有被消滅,這些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必然會對抗君王的高度集權。
韓非之死,可能就是咸陽這種權力鬥爭的犧牲品,因為就是他提出來用“中央集權”的方式來實現大一統。君王高度集權了,其他人怎麼辦?其中的利益損失誰來補償?不殺他殺誰?
秦滅,項羽大封諸侯。連他自己十九個王。這是徹底否定了始皇帝的“大一統”,但結果證明項羽大錯特錯了,“兼併”戰爭隨後爆發。五年時間的後戰國時代,史上統稱為楚漢相爭,死亡上千萬無辜,中土幾乎成了一片廢墟,唯一的好處就是把從戰國遺留下來的舊貴族舊官僚徹底消滅了。
劉邦再一次“大一統”,這是一次由閭左貧賤完成的大一統,新貴族新官僚們可以輕輕鬆鬆地坐在一起,一邊聊天打屁一邊瓜分利益。
這幫“**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訓,在中央集權的基礎上實施分封制和郡縣制並存的制度。分封制和郡縣制並存的後果是中央沒有形成大集權,結果就有了“七國”之亂。然後漢武帝出來了,在先輩打下的基礎上,開始了中央集權,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對外削藩,對內加強內廷權力,以內廷的尚書檯來削弱和鉗制外廷的相權,直至逐漸架空丞相,架空三公重臣,形成皇帝指揮尚書檯,尚書檯指揮外廷府署的高度集權的權力架構。
在寶鼎看來。大秦統一後,因為舊權貴舊官僚的存在,即使分封制和郡縣制並存,中央真正集權的難度還是非常大。
始皇帝和法家大臣們顯然選擇了一條非常激進的路,強制推行中央集權和郡縣制,就像亂世用重典,沉痾用狠刀一樣,試圖以一往無前的氣勢直接實現法家“大一統”的終極目標。
失敗了,帝國滅亡了。不管秦始皇是不是一次又一次的巡遊,也不管他最後是死在沙丘還是死在咸陽,甚至就讓他再活個十年二十年,帝國都將不可避免地走向滅亡,因為帝國這架馬車一直在高速奔向深淵,因為當時的“叛亂者”已經蓄勢待發,就等著某個“先驅”點燃“**”火種了。陳勝吳廣大旗一舉,一夜之間,“**者”席捲中土。這種情況下,帝國的滅亡是早晚的事,就算大秦撲滅了這次“**”的大火,前赴後繼者依舊源源不斷。
寶鼎牢記荀子說過的一句話,“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天下蒼生的人心向背直接決定了帝國的命運,帝國若要延續,就要厚待蒼生,讓天下蒼生吃飽穿暖安居樂業,所以國策至關重要。帝國的國策要以民為重,以天下蒼生為重。為此中央集權又至關重要。中央集權了,權力中樞的利益紛爭少了,君王說一不二了,這時候如果君王念及天下蒼生,實施偃武修文、與民休養之國策,當可保帝國長治久安。
這是一種理想化的拯救帝國的方式,寶鼎自己都不相信它能成功,但他實在找不到其它的拯救辦法,他只能先試試再說了。隨著寶鼎對這個時代瞭解得越多,融入得越多,他就越是絕望。試想,現在連他自己都身不由己,在為了小集團的利益而血腥搏殺,更不要說其它權貴了。這樣發展下去,寶鼎感覺自己不是在拯救帝國,而是在加速帝國的敗亡。
韓非關於“中央集權”的思想比較籠統,沒有具體的措施。
寶鼎則給秦王政提供了一條“中央集權”的完整思路。寶鼎這個思路提供給秦王政有兩個目的,一個當然是幫助秦王政集權了,另一個則是明確告訴秦王政,你集權了,我威脅你的機率就更低了,你應該相信我對你的忠誠。
秦王政怎麼想?寶鼎不知道,不過秦王政很快就提到了墨家的事。
“聯合商社中。為什麼有墨家?”
寶鼎實話實說,這種事沒有必要隱瞞,方方面面的利害關係其實就擺在桌面上,講清楚了反而沒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