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部分(3 / 4)

睛,細聲慢語地低聲說道,“周傳世八百年,至今為止,七十一國僅存七國。等到大王和你們一統四海,中土萬里疆域盡歸我大秦,到那時,秦王是不是應該效仿周武王,分封諸侯?”

寶鼎駭然心驚,心跳驟然激烈,強烈的窒息感讓他幾乎喘不過氣來。

“當年宣太后就是這樣說的,一統四海後,因為疆域太大,不易治理,要分封諸侯,最起碼要分封同宗諸侯王。穰侯和我祖父,還有你外祖父,還有朝堂上的很多君侯,公卿大臣們,都同意宣太后的說法。宣太后不在了,一切都變了,當初附議宣太后分封諸侯的君侯們放逐的放逐,誅殺的誅殺,咸陽一片血雨腥風。”

“大王親政,長安君、長信侯瞬即傾覆,其後就是文信侯呂不韋。呂不韋主政的時侯,也曾建議統一之後,分封同姓諸侯王,然後,他就被趕出了咸陽。”

“武烈侯,站得高,看得才遠。”老太后的聲音越來越小,“大秦的君侯站得都很高,但目光短淺者太多,所以一個接一個地灰飛煙滅了。你要好好想想,想通了,想明白了,想出主意了,才能好好活著。”

寶鼎冷汗淋漓,呆坐無語。這就是所有秘密的根源?

第200章 歷史把我吞噬了

寶鼎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一個足以加速帝國滅亡的錯誤,現實和他的理想突然分道揚鑣了。

分封制代表著什麼?代表著貴族的特權,代表著貴族的利益。貴族的特權和中央集權是一對生死仇敵,貴族的利益和王國的利益則是天生的對手。

貴族的特權和貴族利益至上直接造成了春秋戰國六百餘年的戰火,而中央集權和王國利益至上雖然同樣無法保證王朝世世代代的延續,但最起碼可以保證一段時間的和平,可以讓普羅大眾獲得一塊相對安寧的“樂土”,即使“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不爭的事實,但兩者畢竟沒有可比性,對於普羅大眾來說,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這同樣是不爭的事實啊。

怎麼會這樣?我怎麼會走上一條不歸路?就因為我是貴族,所以不可避免地代表了貴族的特權和利益,所以不可避免地成了君王的對手,所以成了埋葬帝國的掘墓人?

寶鼎如遭重創,思緒在恍惚之中飛到了歷史的長河之畔。大河奔騰,浪濤咆哮,一如他此刻洶湧澎湃的心潮。

中土七國為了兼併爭霸而紛紛尋求強國之路。於是變法大盛,法家是變法的主要推動者和實施者,法家“法術勢”三派在各國變法中有個共同點,那就是加強君王和中央的統治權。

春秋中後期,井田制度崩潰,公田變私田,隨著土地制度改革而來的是士卿貴族的飛速崛起,他們開始奪取政權,比如魯國的三桓,晉國的六卿,齊國的田氏,於是魯國被三分,晉國被趙魏韓知範和中行六氏瓜分,齊國則直接被田氏篡國。隨著士卿的崛起並奪取政權,歷史由春秋進入戰國。戰國是“兼併”的時代,是變法的時代,而變法的核心就是中央集權,所以戰國又是一個逐漸走向集權的時代。

君王需要集權,所以銳意變法,而變法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改分封制為郡縣制。

縣出現於春秋早期,國君在邊疆或者新佔區域設立,直接領導。漸漸的,王國裡的縣越來越普遍,與貴族的封邑構成了王國的地方組織。到了春秋末期,晉國首先出現了郡,同樣是在邊疆荒蕪之地。郡比縣的地域大,繁榮之後。在郡下設縣,於是就出現了由君王直接領導的郡縣兩級地方組織。

到了戰國,各國變法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剝奪貴族的封邑,推行縣制,在此基礎上實施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做為貴族特權之一的分封制就此走向末路。

戰國時代各國的郡依舊設在邊疆地區,目的是鞏固邊防。在兼併大戰中,戰勝國佔據新領土之後馬上設郡,以利攻防。秦國在兼併六國過程中,每佔一地必設郡,於是郡縣也就遍佈中土大地。

秦統一之後,在帝國實施郡縣制是“水到渠成”的事。中土的郡縣都在中央直接領導之下,中央集權同樣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歷史的車輪已經不可阻擋,分封制必然覆滅。

帝國滅亡,項羽分封十九王,後戰國時代來臨,烽煙再起,但僅僅五年之後,劉邦再次統一天下。劉邦立國,大漢初期實施分封和郡縣並行制,專制皇權和王國勢力矛盾激烈,引發七王之亂。這一次專制皇權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從此中央集權和郡縣制一直延續至今。

帝國為什麼在短短十五年內覆滅了?

原因很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