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部分(2 / 4)

寶鼎這話問的就是宗室態度。

分封功臣事實上就是“師古”從周制了。周武王的分諸侯,建藩衛,是建立在當時落後的生產力的基礎上,由此誕生了春秋戰國六百餘年的大爭之世,諸侯爭霸兼併的根源其實就是來自分封制。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呂不韋滅周,更是把這種制度的弊端完全暴露,所以早從魏國李悝變法開始,中土的諸侯們和一些諸子大賢、寒門士卿便意識到分封制的危害,有意識限制和打擊貴族們的權勢,於是便誕生了封君制。

封君制始自戰國變法。魏國李悝、趙國公仲連、楚國吳起、韓國申不害、齊國鄒忌、秦國商鞅等人在諸侯國中的變法,其宗旨是強國,其核心則是權力和財富的再分配,而分配方案的重點就是實施郡縣制以集權中央,實施封君制以鞏固王權,君王和寒門士人是這一分配方案中的最大受益者,宗室和豪門貴族則是最大的利益受損群體。

今日咸陽風暴的對立雙方爭鬥的焦點就是分封。一個是要分封。中土統一了,政治背景和格局都變了,此刻重建分封制,從大局說是為了未來帝國的穩定,為了維持未來帝國的統一,從小處說,則是為了滿足宗室和豪門貴族對權力和財富的佔有。一個是堅決拒絕分封,因為分封制的危害有歷史為證,它是一種錯誤的制度,而大秦能統一中土,就是得益於中央集權下的郡縣制,所以理所當然,統一後的帝國肯定要堅定不移地沿著這條正確的路走下去。

如今在咸陽的政治格局中,秦王政和咸陽宮沒有佔據明顯優勢,宗室、老秦人和楚系聯手之後,足以與之抗衡,甚至有壓倒對方的實力,這種情況下,要麼是自相殘殺兩敗俱傷,重演昭襄王時代的悲劇,但因為有前車之鑑,鬥爭雙方都不想走到那一步,畢竟兩敗俱傷與雙方的利益訴求完全背道而馳,所以,雙方選擇了妥協。妥協才能讓雙方以最小代價獲得最大利益。

寶鼎拿出了妥協方案。中央領導下的封國和郡縣並行制。這是一個過度制度,依據這一制度,在統一後的權力和財富再分配方案中,直接受益者是宗室,君王和豪門貴族都未能從中直接受益,而是著眼於未來利益。未來,帝國還是要實施中央集權下的郡縣制,君王可以集權於中央,但在這之前,帝國必須完成一系列國策的變革,這些變革中的很多制度將給予豪門貴族以巨大利益。

之所以要實施這個過度制度,就是要在統一後緩解君王和豪門貴族之間的激烈矛盾,找到一條可以和平解決雙方利益衝突的道路。一旦君王和貴族們之間的利益衝突解決了,雙方對權力和財富的分配方案滿意了,那麼帝國政治局面就穩定了,可以實施對君王和貴族們都有利的中央集權下的郡縣制了。

說白了,今日大秦實施的中央領導下的郡縣制,其權力和財富過度傾向於君王和中央,貴族們尤其是豪門貴族利益損失太大。

從強國的角度,從統一中土的角度來說,今日大秦的制度是正確的,否則無法強國,無法在諸侯國中脫穎而出,一統天下。只是統一之後,大秦在徹底解決生存危機之後,其外部最激烈的矛盾消除之後,轉而面臨的則是內部的激烈矛盾,而這個矛盾就是帝國各階層的利益衝突,就是各階層在權力和財富再分配中佔有比例的多少。這個問題不解決,內部矛盾就會越來越激烈,最終會引發動亂。歷史上,帝國就是因此而崩潰。

所以,未來帝國的國策要改,但如何改,如何在中央集權的基礎上滿足君王、貴族和庶民等各階層的利益,這需要一個長期的摸索和試驗的過程,畢竟這是中土人第一次統治一個萬里疆域和數千萬人口的大國,誰也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於是,實施中央領導下的封國和郡縣並行制是必要的,帝國必需用這個符合各方利益的過度制度來完成一個新帝國的建設。

然而,這個過度制度所蘊含的權力和財富再分配的方案,無論對君王還是對貴族,都無法直接受益。不是說他們不受益,而是沒有達到他們理想的要求,距離他們所要的高度的中央集權或者分封諸侯實在是差了十萬八千里,所以,雙方對這份妥協方案當然拒絕。

拒絕的後果就是,武烈侯公子寶鼎不得不“自殺”,以阻止雙方失控進而演變為血腥殘殺,但矛盾沒有解決,公子寶鼎還得繼續斡旋,鬥爭雙方也寄希望於寶鼎拿出一個更好的解決之策。

公子豹和馮劫就是來幫助寶鼎擬製更好的妥協策略的,但公子豹顯然傾向於分封諸侯,這是毋庸置疑的一件事,然而現在的條件根本不具備,為此他也只能退而求其次,先讓寶鼎的妥協之策得到認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