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部分(1 / 4)

,除了損耗大秦國力外,一無是處,就算秦王政好大喜功,也不至於昏庸到如此地步,況且他還有前車之鑑,所以,此事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陷阱,欺騙關東諸侯的陷阱,另一個就是秦王政和武烈侯的矛盾激化了,咸陽政局混亂,從而產生了這麼一個不可思議的策略。

關東諸侯國因此反應不一。趙國當然是高興了,不但成功的把一場大災難轉嫁給了秦國和楚國,還迫使秦國政局動盪,導致秦國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策。假如秦國真的以舉國之力來開拓西南,那趙國無疑將贏得喘息的時機。

齊國本來就在“連橫”還是“合縱”一事上鬥爭激烈。現在秦國這個策略一出,齊國不敢打趙國了。假如這是秦人的陷阱,故意誘惑齊國與趙國打個兩敗俱傷,那齊國可不願意睜著眼睛跳陷阱,所以攻趙一事暫時擱置,靜觀秦國政局的變化。

楚國也很高興。中原局勢如果沒有大的變化,那楚國就有了恢復元氣的時間。至於幫助秦國開拓西南,楚國則把它當作了捆綁秦國的最佳良機。現在李太后和楚王悍因為在與楚國貴族的對抗中處於不利地位,他們迫切需要秦國這位強悍的盟友,所以這筆錢糧他們願意出,權當交了“保護費”。這筆“保護費”對秦國實施西南策略至關重要,沒有這筆“保護費”,秦國的西南策略必然出問題,甚至半途而廢,所以這筆錢糧把兩國捆綁到了一起,這讓楚人暗自鬆了一口氣,暫時可以不用擔心秦國這頭兇殘的虎狼動輒翻臉了。

綜合各諸侯國的情況來看,秦國藉助西南策略誘騙齊國先行攻打趙國的謀劃行不通了,只有自己先打,而自己先打就面臨趙燕齊三國合縱抗秦的局面,河北大戰有可能陷入曠日持久的僵持狀態,這對秦國來說非常不利。

河北大戰在最早的謀劃中,是讓趙齊兩國先打個兩敗俱傷。趙國本來就奄奄一息,經此重創基本上不堪一擊,這時候秦軍南北夾擊,可以說是輕鬆自如,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拿下邯鄲。正是考慮到攻打趙國的耗費可能比較少,所以這也成了咸陽同意實施西南策略的理由之一。

但齊國不是瞎子,不會輕易上當。齊國不上當,先前的謀劃失去實施的基礎,那秦國就不得不以舉國之力去打河北,如此一來,西南策略就必然停止實施。

武烈侯顯然不想停止實施西南策略。咸陽不給錢糧,他還有楚國的錢糧,還有巨賈們的支援,西南策略還是可以繼續實施,但咸陽一旦下令停止,那巨賈們就找到了拒絕支援的理由,而楚國也就有了停止供應錢糧的理由,所以武烈侯這時候把關東人拉進西南策略的整體利益之中,其目的就一目瞭然了。

關東人參與西南策略,瓜分西南策略的既得利益,其好處太大,尤其在遏制武烈侯方面佔據了主動。關東人掌控了大渠的開鑿,說停就可以停,而武烈侯若想盡快完成大渠的開鑿,就必須與關東人妥協,在政治上做出重大讓步。

說白了就是一句話,武烈侯利用與馮劫的師生關係,向關東人伸出了“橄欖枝”。西南策略也罷,開渠也罷,都不是武烈侯的目的所在,武烈侯的目的是與關東人在政治上進行妥協,從而為他自己謀取利益,也就是說,他不想長期禁錮於“江南”,他打算用西南策略的利益來換取與關東人的結盟,繼而重返中原。

武烈侯和秦王政有三年之約,假如這三年之約沒有完成,他即便沒有被秦王政趕回北疆,也會被秦王政長期禁錮於江南。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所謂武烈侯打算在江南發展實力然後據江稱霸之說根本就是無稽之談,所謂武烈侯與楚系熊氏建立牢固盟然後聯手控制王統的說法也是很不靠譜。武烈侯就是武烈侯,武烈侯是宗室,是老嬴家的人,不論他在朝堂上如何翻雲覆雨,他最終目的還是要保住老嬴家的江山,要為老嬴家強國富國。

秦王政陷入反思之中,他不得不重新審視武烈侯在過去的兩年裡所做的一切。

關東人積極做出回應。最早把武烈侯從北疆弄出來就是關東人的主意,雙方最早的合作還是非常愉快,只不過隨著局勢的發展,隨著華陽太后對武烈侯不遺餘力的扶植,雙方的關係迅速惡化。現在楚系熊氏在秦王政和武烈侯的內外夾擊下,其中堅人物都被趕出了咸陽,熊氏外戚現在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沒落,他們把東山再起的希望寄託在對王統的控制上,而王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事一旦處置不慎足以導致王國的敗亡,所以關東人現在迫切需要分裂武烈侯與楚系熊氏的聯盟,把武烈侯從對手變成盟友。

武烈侯主動伸出“橄欖枝”,他們當然願意化解彼此間的矛盾,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