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秦王“對決”,最終還是逼得秦王在王統一事上做出了讓步,由此可見武烈侯的強悍權勢。
“武烈侯的權勢很大。”陳祿鄭重點頭道。
“大王試圖把武烈侯禁錮於江南,你覺得武烈侯會束手就縛嗎?”鄭國又問。
陳祿毫不猶豫地搖頭。
武烈侯轉徙災民於江南,制定西南策略,看上去是畫地為牢,但此事哪有這麼簡單?就算武烈侯打算束手就縛,自困於江南,他背後的那些勢力會無動於衷?大家的利益捆綁在一起,武烈侯的衰落對他們來說根本無法容忍。說白了,形勢到了這一步,武烈侯已經身不由己,決定他命運的不是他自己的意志,而是他所在整個利益集團的意志。
“但是,我看不到武烈侯離開江南的跡象。”陳祿疑惑地說道,“我去江南,和他離開江南,有直接關係嗎?”
鄭國微微點頭,“我不得不佩服武烈侯,他的眼光異常獨到,他的謀略更是讓人驚歎。他之所以選中你,不是因為你是一名水師,而是因為你是關東系中的韓人,是馮氏的親信。”
陳祿想了一下,忐忑問道,“可我終究是關東人,是武烈侯的對手。”
“現在不是了。”鄭國撫須笑道,“你記住,你現在不是武烈侯的對手,而是他的盟友。馮氏因為你到江南主持開鑿南嶺大渠,而把自身的利益與武烈侯的利益捆到了一起。”
陳祿有些明白了。他是馮氏推薦的人,如果他修渠成功,對馮氏來說是個了不得的功勳。武烈侯把此功勳送給馮氏,當然是向馮氏示好。馮氏是秦王政的親信,又是關東系的中堅,假如武烈侯與馮氏結為同盟,對武烈侯的好處可想而知。
“馮氏又能得到什麼?”陳祿想不通。武烈侯寫信給馮劫索要自己,表明了結盟的意向,馮劫則心領神會,馬上在咸陽掀起風雨,但馮劫從中又能得到什麼?
“熊氏外戚離開了中樞,按道理,代替熊氏外戚掌控朝政的應該是誰?”鄭國問道。
陳祿霍然醒悟。熊氏外戚離開了咸陽,按道理掌控朝政的應該是關東人,但武烈侯利用中土形勢巧妙佈局,硬是把熊氏外戚的一隻腳留在了咸陽,昌平君至今還是大秦第一丞相,如此一來,左丞相隗狀名為副相,實際上獨攬相勸,楚系中的巴蜀隗氏由此代替熊氏繼續掌控著朝政。
秦王政和關東人好不容易熬到華陽太后去世了,又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打壓熊氏外戚,結果熊氏外戚是被趕走了,但大王和關東人卻一無所獲,好處都給武烈侯搶去了。
秦王政當然不能容忍這種局面,但問題是現在老秦人掌控軍隊,宗室迅速崛起,巴蜀人正在替代熊氏外戚,秦王政和關東人想在朝堂上隻手遮天,太難了。當然,秦王政可以非常霸道地控制朝政,但後果難以預料。
昭襄王執政的後期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宣太后死了,穰侯等四大權貴也給趕走了,接著把武安君白起也給殺了,結果如何?昭襄王是大權獨攬了,但前線兵敗如山倒,朝政一片混亂,直到他死,大秦也沒有恢復元氣。
秦王政當然不想重蹈覆轍,他必須利用自己的智慧尋找一條持續發展之路,而最終他可能與武烈侯妥協。看看過去名震天下的四大公子,從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到春申君,都是各自王國的強勢權臣,都和各自王國的歷任大王矛盾激烈,但當雙方互相妥協的時候,則王國興旺,反之,當雙方針鋒相對,彼此掣肘之時,王國則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秦王政和武烈侯這對兄弟也要走這條路,兩人始終是對手,但必要的時候肯定合作,不過關東人做為秦王政非常依賴的左膀右臂,他們始終是武烈侯的對手。既然是對手,武烈侯就會利用一切機會進行打擊,朝堂上的一些關鍵位置,他要想盡一切辦法搶到手。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關東人想主宰丞相府,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馮氏在關東系中實力最為龐大,距離丞相府最近,假如馮氏能和武烈侯結盟,那麼不難想像,馮氏遲早有一天會主宰丞相府。
陳祿屬於那種技術性官員,對複雜的朝政有一種本能的畏懼,也不敢涉足太深,畢竟權力博弈血腥而殘忍,沒有大智慧的人一旦捲進去十有八九都是屍骨無存。陳祿對此事背後的秘密有所瞭解後,旋即知道自己到江南應該如何與武烈侯相處了,很簡單,全方位合作,竭盡全力開渠大渠,完成西南策略,其他的不要去幹涉,也不是他這種人可以干涉的。
“師傅在開鑿南嶺大渠一事上可有指教?”
鄭國沉吟良久,問道,“你對武烈侯的西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