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部分(2 / 4)

慘重的代價,這對秦國還是有利。

還有大臣認為,為穩妥起見,還是不予理會為好,任由代北自生自滅。

這個意見馬上被否決了。邯鄲不救代北,李牧無奈之下,會把代北災民引向河北。災民無處安置,必然上戰場,這支餓得兩眼發綠的軍隊無論打太原,還是打中原,對秦國都沒有任何好處,還不如送點糧食,把代北人困在代地,秦國將由此獲得難以估量的好處。

兩天後,秦王政下令,全權授予武烈侯與李牧議和並救助代北的重任,盡最大努力贏得最好的戰果。

武烈侯接到了秦王令書,荊軻也接到了李牧的回信。李牧告訴荊軻,他已經說服了趙王,趙王同意他與秦國議和,並向秦國求援。

荊軻第一時間拜會武烈侯,懇請武烈侯在和約達成之前,先給代北輸送一批糧食和藥物。

武烈侯當即答應,馬上召集蓼園巨賈,請琴氏、烏氏、卓氏即刻組織商隊,日夜向太原運送糧草。

卓氏本為趙人,進入蓼園後,因為武烈侯的恩賜,卓氏把家族財富逐步遷移到了南陽,誰知這裡剛剛安頓好,那邊代北就地震了,卓氏的財富因此得以保全,對武烈侯的感激更是難以用言辭來表達。卓氏對代北的感情非常深厚,在地震發生後,他們透過自己的渠道向李牧捐贈了大量錢糧,但無奈杯水車薪,無濟於事。突然聽說武烈侯說服了秦王,無償救助代北,卓氏感激涕零,恨不能肝腦塗地以報答武烈侯的大恩。

老卓文認為從中原到代北距離太遠,雖然南陽在這段時間製造了大量的獨輪車,迅速提高了運輸能力,但如此大規模的運輸需要徵調大量民夫,耗費太大,為此他建議進行傳遞運輸。中原各地把糧食運到函谷關。函谷關則利用水陸兩道把糧食運到太原。太原再把糧食運到雁門交給代北軍。

如此一來,又要武烈侯出面與咸陽交涉,懇請咸陽下令調集河東、太原兩地的民夫。為了儘快把糧食運到代北,最便捷的方法是先請太原和河東兩郡先行調撥糧食運往代北。

武烈侯不假思索地再次應承。

在別人看來武烈侯這是自找麻煩,而且肯定要和咸陽發生衝突,孰不知咸陽中樞已經給武烈侯說服了,無償援助代北正是大秦滅亡趙國的前奏,符合以最小代價獲取最大利益的原則。

蓼園巨賈敬仰武烈侯,荊軻對武烈侯的看法更是有了顛覆性的改變,他做夢也沒有想到此趟中原之行竟然如此順利。武烈侯然諾仗義,光明磊落,大氣魄大胸懷,不愧為天子驕子,一代豪雄。

接下來的議和談判和無償救助談判非常順利,武烈侯大開方便之門,兩天便草擬了和約,這讓荊軻對武烈侯有了進一步的瞭解,他甚至有一種錯覺,感覺武烈侯似乎就是一位聖人。

然而,武烈侯的道德不論如何高尚,在救助代北一事上不論如何慷慨,都無法改變李牧目前的艱難處境。李牧公開與邯鄲對抗,不惜一切代價救助代北,給邯鄲背上了一個沉重的甚至足以導致亡國的大包袱。邯鄲雖然在道義上無法指責李牧,但邯鄲肯定要找個藉口懲罰李牧,而這就是你死我活的鬥爭。

李牧未來的命運如何,荊軻心裡有算,所以他在離開大梁之前,主動與武烈侯談到了趙國的局勢,希望能聽到武烈侯對未來局勢的預測。

“我的願望是在有生之年統一中土。”寶鼎並不隱瞞自己攻打趙國的想法,尤其在荊軻面前,他更是暢所欲言。

荊軻是衛國人,而衛國幾年前被魏國吞併了,魏王把衛國君主幽禁於河內野王城。魏國滅亡後,衛國君主又隨魏王一起被押至咸陽。衛國是古老的諸侯國,人才輩出,但衛國實力弱小,留不住人才,最終國破家亡。衛國的命運早在預料之中,所以衛國人並沒有因為國破而痛哭流涕,他們默默地接受事實,繼續頑強地生存。對他們來說,不管中土的諸侯是爭霸兼併還是大一統,他們都能接受。荊軻同樣如此。

“歷代先賢,尤其是儒家和法家,都是矢志追求大一統,其目的無非是解救萬民於水火之中。”

寶鼎把大一統的意義和中土數百年的苦難做了一番闡述,試圖以此來說服荊軻認同他的觀點,為將來留下荊軻做準備。

“李牧可以挽救代北,但他救不了趙國。”寶鼎終於說出了荊軻最想知道的東西,“在很多趙人的心裡,甚至在很多東方權貴的眼裡,李牧和趙國的命運休慼相關,李牧決定了趙國的未來,但我不這樣認為,邯鄲恐怕和我的想法差不多。李牧只是一個人,他不是神,他無法阻擋上天對趙國的懲罰。”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