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大利益,只有如此,中原議和方案才能被咸陽宮所接受。
代北戰場沒有取勝的可能,東南戰場和中原戰場是一體的,中原停戰,東南自然也就停戰。無疑,最後就剩下一個目標,那就是燕國。
殺進燕國,滅亡燕國,吞併一個諸侯國,此戰績可謂顯赫。
中原割地賠城的目的是為了大秦集中力量吞併燕國。燕國一滅,代北局勢大變,秦軍主力不再有被敵人東西夾擊之危,隨即可以全力攻擊匈奴。匈奴一旦退到陰山以北,則北疆穩定。北疆穩固了,秦軍主力隨即可以轉入中原作戰,以血洗前恥,重奪中原。
這樣一個策略顯然能被咸陽所接受,但前提是,寶鼎必須能在兩個月內穩定中原,否則河北的秋收就得不到保障。沒有足夠的糧食,王翦拿什麼去打燕國?
“河北連遭大災,即便秋收不錯,產量也一時難以恢復,糧食依舊還是無法保證大軍的需要。”
王翦沒有直接否決。
“若要打燕國,上將軍需要多少軍隊?”寶鼎問道。
“如果兩路夾擊,十萬足矣。”王翦說道,“但以我的估計,深秋之後匈奴人肯定要發動更為猛烈的攻擊,代北未必能抽出軍隊與我夾擊燕國。”
寶鼎搖頭,“如果我在兩個月內穩定了中原,然後把這個訊息傳給匈奴人,匈奴人是否還敢與我決戰?”
“我攻打燕國,這個訊息傳到中原,中原局勢是否還能保持穩定?”王翦反問道。
寶鼎笑笑,“人算不如天算,先不要考慮太多。只待中原穩定,就請上將軍準備攻打燕國。”
寶鼎僅僅在邯鄲停留了一夜,第二天清晨便飛速南下中原。
公子扶蘇、蒙武、隗藏、王昕、公子莊等人趕到白馬津相迎。
寶鼎與他們一一寒暄之後,笑著問道,“你們都跑來接我,前線怎麼辦?就不怕將士們以為你們跑了,開城投降?”
眾皆大笑。
中原人都在盼望武烈侯的到來,這倒不是把武烈侯奉若神明,而是武烈侯手上掌控著秦軍主力,假如他看到中原岌岌可危,實在守不住了,毅然改變策略,願意棄代北而守中原,這樣咸陽就能把秦軍主力全部調到中原,如此中原可保,大家的利益也就保住了。退一步說,就算武烈侯堅持放棄中原,那他的到來等於承擔了丟失中原的主要責任,也能替大家“分憂解難”。
總之,武烈侯就是中原人的“救命稻草”,只要他來了,大家肩上的千斤重擔卸下一半了,當然心情大好。
這其中最高興的就是蒙武。假如蒙氏丟掉了中原,其權勢必定一落千丈。蒙氏正是看到了其中的危機,所以才主動向武烈侯妥協。武烈侯接受了蒙氏的妥協,關鍵時刻火速趕到中原就是證明。
其實武烈侯完全可以拖一拖,讓中原形勢更為惡劣,以此來逼迫咸陽責罰蒙氏,然後以老秦人代之,這樣武烈侯就可以重創蒙氏了。
“武烈侯請寬心,十天前,中原將士就知道武烈侯正在飛赴中原,士氣頓時高漲。”王昕笑著說道,“現在就算我們真的跑了,將士們也會浴血奮戰,等待武烈侯的到來。”
“前線戰事已經停了下來。”蒙武接著說道,“敵軍聽說武烈侯飛赴中原,紛紛後撤。齊人和魏人已經撤到大梁城六十里外。楚人和韓人也撤離了新鄭。”
中原人很聰明,早早把武烈侯重返中原的訊息傳了出去。現在武烈侯的威懾力太大,他手上有幾十萬秦軍主力,他的到來是否意味著秦軍放棄了代北,轉而全力逐鹿中原?齊楚兩國在形勢不明的情況下,當然暫停攻擊,蓄勢以待。
咸陽為什麼一定要武烈侯重返中原?中原人為什麼盼著武烈侯來?就是因為唯有武烈侯才有這樣的威懾力。他是大秦第一權貴,實力強大,他不需要帶軍隊,一人一劍就足以抵十萬大軍,就能讓齊楚兩國不得不調整策略、權衡得失。
寶鼎聽到這個訊息,高懸的心馬上鬆弛下來。
這是好訊息,這是齊楚兩軍送來的一個訊息,他們願意談判,願意議和,關鍵是議和的條件是什麼。
齊楚兩國其實不願意與秦軍決戰。很簡單,楚國現在是兩線作戰,國內政局又不穩,前期遭受的重創還沒有恢復,假如秦軍主力蜂擁而至,楚軍馬上就會撤。楚軍一撤,齊國獨自面對幾十萬秦軍主力,肯定沒有勝算,兩敗俱傷還能勉強支撐,但假如打敗了,齊國可就轟然傾覆。
本來齊國主動攻擊中原就是抱著撿便宜的想法,打算乘著秦軍主力在代北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