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東南戰場,也是不遺餘力予以配合。武烈侯一走,誰敢保證咸陽不會翻臉,乘勢在東南猛攻?
三方合力,秦軍撤出陳,韓人進陳,橫陽君稱王,韓國復國。
魏人憤怒了。在復國的誘惑下,魏人再也忍耐不住了。寧陵君公子咎在秦國和楚國的支援下,毅然於睢陽稱王,重建魏國。
臨淄終於做出回應,命令太子安與秦國談判。
齊人再興霸業的雄心壯志一次次受挫,決策一次次失誤,這讓臨淄在嘆息運氣不好的時候,心裡也是非常憋屈。這次進佔中原的機會可謂千載難逢,齊軍也是勢如破竹,殺到了大梁城下,幾乎把原魏國的國土盡數收入囊中,偏偏在這個關鍵時刻,武烈侯重返中原,丟擲了一個重建韓魏的“誘餌”,結果讓合縱瞬間分崩離析,齊國霸佔中原的圖謀功虧一簣。
對於楚國來說,以重建韓國來重建秦楚盟約,以控制韓國附庸來代替國土收復,既贏得了道義上的美名,又實際奪回了土地,還不費一兵一卒解了東南之危,這一仗可以說是打贏了,戰果輝煌。但對於齊國來說,它要的是中原,是中土霸業,它無意與秦國結盟,更無意幫助魏人復國,他們辛辛苦苦打來的大好局面突然逆轉,讓他們無法接受,這一仗他們贏得了什麼?一無所獲,為他人做了嫁衣裳。自己打贏了,卻灰溜溜的撤回長城,這心裡的憋屈可想而知。
談判開始了,武烈侯親自與太子安談判。
齊國議和的條件是:秦軍撤出大梁,撤出原魏國國土。魏國在大梁重建,國土就是目前秦軍尚能守住的大梁周邊幾十座城池。齊國攻佔的東郡和碭郡大部土地,屬齊國所有。
秦國議和的條件是,齊軍撤回自己的國境,其攻佔領土全部歸還魏國,魏國的新國都是陶,魏國是秦齊兩國的共同附庸國。
雙方的條件懸殊太大。太子安拂袖而去,不談了。
不談就打,這很簡單。
寶鼎書告項燕、韓王越、魏王咎,四國合縱,攻打齊國。
中原局勢風雲變幻,前一刻是齊楚韓魏合縱攻打秦國,這一刻卻變成秦楚韓魏合縱攻打齊國,其變化之快之劇烈,讓人瞠目結舌。
魏國為了復國,肯定要背棄齊國。沒辦法,雖然齊國在他們亡國之後,給予照顧和援助,但為了生存,魏國不得不與其反目成仇,轉而與“仇人”聯手打“恩人”。
韓國雖然復國了,但它若想生存下去,生存得更長久一點,它就必須依靠秦國,所以它同樣要背棄齊國,背叛自己的“恩人”。
楚國當然知道秦人的心思,武烈侯不過是虛張聲勢,其目的就是逼迫齊國議和,狠狠打擊齊國妄圖稱霸中原的野心。這符合楚國的利益。秦國稱霸中原,齊楚就要合縱反擊,同樣的,如果齊國要稱霸中原,秦楚就要連橫反擊了。誰也不能在中原稱霸,那勢必影響到其他人的生存,所以韓魏要重建,要做為秦齊楚三個大國的緩衝和屏障,以便讓三國在中原維持一個勢均力敵的局面。
項燕親自趕赴陶城拜會太子安。
項燕把中土大地圖鋪開,從中土大局開始分析,然後到今日中原形勢,最後分析和預測未來。
“武烈侯和咸陽宮的矛盾天下皆知,這個矛盾直接影響到代北局勢的發展。”項燕最後說道,“秦人在北方戰場上有匈奴人和燕人兩個強敵,而其內財賦嚴重不足,糧草武器難以支撐,另外代北的北虜諸種與秦軍仇深似海,隨時都有可能叛亂。這種局面下,秦人在北方戰場上幾乎沒有勝算,最好的結果也就是勉強維持。秦人在北方戰場上堅持得越久,對其國力的損耗就越嚴重,而咸陽就越是捨不得放棄代北。如此惡性迴圈,秦國國力必定不堪重負,那時我們的機會就來了,中原唾手可得。”
項燕望著太子安,笑著問道,“你是願意與一頭殺氣騰騰的猛虎作戰,還是耐心等待一段時間,等到這頭老虎疲憊不堪傷痕累累了,再衝上去給它致命一擊?”
第353章 白馬教誨
在項燕的斡旋下,齊國太子安不得不面對現實,接受了秦國的議和條件。
其實齊國臨淄這時候停戰議和的呼聲也非常高漲。形勢很明顯,齊國已經失去攻佔中原的最佳機會,中原局勢已經被秦國武烈侯所逆轉,韓魏復國已經成為事實,如其拒不議和成為眾矢之的,遭到秦楚韓魏四國的攻擊,倒不如順應形勢的發展,仿照楚國的做法,以魏國為附庸來達到間接佔據中原土地的目的,以最小代價贏取最大利益。
秦齊楚三國各佔中原一部分,中原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