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部分(2 / 4)

個字,“否”

第381章 世襲

北方形勢的穩固靠什麼?就是靠二十萬鎮戍軍的武力。

這二十萬鎮戍軍是北疆防禦的基礎,這個基礎不能有絲毫損毀,這是底線,這個底線不能逾越,否則北疆防禦將陷入岌岌可危之境,北方局勢隨時都有可能崩潰。

邊疆鎮戍是常態,二十萬鎮戍軍如果全部改為常備軍,由職業軍人承擔戍守之責,中央財賦承擔不起,所以從實際情況出發,邊疆鎮戍還是採用輪換更戍制度。

輪換更戍制度其實就是徵發兵役,適齡男子定期到軍隊服兵役,以確保軍隊的基本數量和戰鬥力。適齡男子在服兵役期間,大部分開支用度都要自掏腰包,無論貴族還是普通國人,一視同仁,這就大大減輕了中央財賦的支出。中土諸侯國包括大秦在邊疆鎮戍上一直都是採用這種制度,而常備軍的數量之所以嚴格控制,說到底就是養不起。

武烈侯在農閒時徵發邊郡壯勇進行訓練,其目的就是為了重新實施這一鎮戍制度。

自己守自己的家園,這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北方邊郡人口有限,不可能長期維持二十萬鎮戍軍的數量。過度徵發兵役是在戰爭狀態下,不打仗的時候如果過度徵發兵役損害的不僅僅是國民利益,也損害了自身國力,所以一國軍隊的數量和一國人口的總量始終要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比例上,超過這個比例必然損害國力。

現在是非常時期,只能採用非常手段,北方邊郡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肯定要過度徵發兵役。等到統一了,中土穩定了,可徵發兵役的物件大大增加,比如中原人也要定期到北疆服兵役,那麼這一問題才能得以解決。

武烈侯為了北疆鎮戍可謂殫精竭慮,把北方邊郡所有潛力都給“壓榨”出來了,從轉徙人口、墾荒屯田、構建防禦體系到今天的全民軍訓,能想出來的辦法都用上了,但秦王政和中樞為了馬上發動第二次中原決戰,為了儘快完成中土的統一大業,竟然不顧北疆安危,試圖從北疆“壓榨”二十萬軍隊南下,這不是“竭澤而漁”的短視之舉,而是成心要打擊武烈侯。

武烈侯斷然拒絕。他在信中詳細呈述了北方局勢和邊疆鎮戍的困難。如果調二十萬主力南下,北疆防禦怎麼辦?北方民風粗悍,諸種部落更是桀驁不馴,現在之所以能鎮制他們,完全靠武力,假如主力南下,讓這些人承擔鎮戍之責,後果可想而知。反之,如果要徵發二十萬邊民南下作戰,誰來保證他們對大秦的忠誠?誰敢保證他們會遵從號令?當年李牧之所以能夠帶著代北軍南下河北作戰,是因為李牧在代北有著崇高的威望,但現在誰在代北有崇高的威望?誰敢保證可以如臂指使地指揮他們?

武烈侯的態度在咸陽的預料之中,這也是秦王政去信徵詢的原因,就是想探探武烈侯的底,看看武烈侯有沒有討價還價的意思。

從武烈侯的回覆來看,武烈侯有討價還價的意思。

過去一年裡武烈侯在北疆的所作所為明顯就是增強自身實力,實力增強了並不代表武烈侯就能直接與咸陽抗衡,相反,他在北疆的實力越強,越是受制於咸陽,原因很簡單,北疆太過貧瘠,無論是軍隊建設還是改善民生,都需要咸陽給予長期的全方位的支援,否則就會出現另外一種情況,那就是武力越強對北疆的“壓榨”就越嚴重,最終因為經濟上的“坍塌”而導致武力的崩潰。

武烈侯向來喜歡行險一搏,常常都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現在他在北疆的做法看上去對咸陽的威脅非常大,事實上他把自己放在了絕境之中。他所要構建的那個龐大的北疆防禦體系,包括“直道”建設,完全依賴於咸陽的支援,只要咸陽釜底抽薪,他就完了。

從蒙恬寫給秦王政的書信裡也可以證明中樞的猜測。武烈侯早就預料到中原決戰要敗,所以他在擊敗匈奴穩固了北疆防線後,馬上就開始構建北疆防禦體系,其目的就是要在主力大軍南下中原作戰的時候,可以確保北疆的安全。

武烈侯的條件是什麼?一目瞭然啊。他現在在北疆站穩了腳跟,武力是足夠強大了,但武力必須建立在更為強大的政治實力上才能發揮其威力,武烈侯急需尋找一個契機擴張自己的政治實力。

武烈侯的政治實力不夠強大嗎?當然不夠強大,他不過是朝堂上的一股勢力而已,雖然他有兩大盟友,但老秦人的主要影響力始終侷限在軍隊,而熊氏外戚在昌平君熊啟、魏起等人全面隱退之後,實力再遭重創,楚系迅速分裂,以巴蜀隗氏外戚為首的新楚系正在成為秦王政手裡最強大的政治勢力。

更嚴重的是,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