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為“鍾葵”。
據《逸史》記載,唐開元年間,唐明皇染上了惡性瘧疾。一天夜裡,他夢見有小鬼偷太真的紫香囊和小玉笛,這時又趕來一個大鬼把它吃掉了。大鬼說他是終南山的進士鍾馗,因應試武舉不第,自己觸階身亡,他發誓變成鬼後要幫皇帝除盡天下的妖孽。唐明皇醒後,病也好了。於是便命吳道子畫出鍾馗的像,並印發鍾馗捉鬼圖,發給大臣每人一張,在除夕的晚上懸掛在大門上以驅妖除邪。隨後此法傳入民間,鍾馗便成了各家各戶的守門神了。
現在,人們所說的“鍾馗”即是中國民間傳說中驅鬼逐邪之神。
■ 足下
“足下”來源於晉文公懷念介子推。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名叫介子推的大臣,曾跟隨晉國的公子重耳流亡過國外十九年,在流亡的過程中,介子推曾經割下自己腿上的肉來讓重耳充飢,並且騙他說是麻雀的肉。後來看見介子推一瘸一拐的走路,重耳才知道他吃的是介子推的肉,重耳非常的感動,說在回國以後一定會重重的賞賜介子推的。後來重耳真的回到了晉國,並且做了國君,可是他竟然一再的疏忽介子推,介子推在很傷心的情況下,離開朝廷,過上了隱居山林的生活。重耳知道後曾多次派人去請介子推,都被他拒絕了,於是重耳就派人在介子推所隱居的山林放火,想用此辦法來逼迫介子推出山。沒想到介子推性情剛烈,寧死不願意答應晉文公的請求,於是晉文公抱著大樹燒死在山林裡。晉文公聽說以後,悲痛萬分,就用介子推抱著的那個樹做了一雙鞋,每天穿在腳上來懷念患難與共的日子。
今天我們用“足下”一詞來表示對平輩或是朋友之間的敬稱。引申為睹物思人,感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