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這個。但現在的情況可能恰恰相反,民營企業活得越來越艱難,少數壟斷性國企的利潤可能就佔了全國企業盈利的絕大部分。為什麼會這樣?這對我們的經濟、社會意味著什麼?
陳志武:在我看來這個一點不奇怪,這也是楊小凱講的“後發劣勢”的一個重要表現方面。因為你想想,任何一個行業只要有國有企業進去,那個行業裡面民營企業、私營企業生存的空間會越來越小,法制建設必然會越來越困難。
這個道理很簡單。法制的特點就是在法制面前人人平等,如果一個是國有企業,背後的股東是國家,另外一個是私營企業,背後的股東是私人,當這兩方在法庭面前出現的時候,誰能夠得到更多的保護?這是不言而喻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這幾年也一直在強調,國有企業是不是要民營化、私有化,不僅僅跟國有企業效率更高還是民營企業效率更高有關,還跟一個人花自己的錢更心疼還是花別人的錢更心疼有關,這個方面的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過去30年國有企業改革討論的焦點問題。
除了這個因素以外,還有很多其他非常重要的、更深遠的影響。如這些國有企業、國有資產都民營化或者是私有化,從國家很多經濟領域裡面退出來,透過國退讓民進來。如果不這樣做,那麼到了最後,各個行業的法制、整個社會的法制很難發展。有特權的企業進來以後,真正的民營企業、私營企業的日子就沒有辦法過了。另外,對於整個國家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經濟增長模式都會帶來非常大的約束性。
最近我也寫過一些文章,如果由國家掌握中國社會主要的資源、資產和財富,同時也主要由國家來獨享這些資源的分配,把稅收都交給政府的話,最後只會進一步強化政府在中國經濟決策、消費決策、投資決策中間的壟斷地位。同時,會弱化民間經濟決策的控制權。這樣會產生一個必然的結果,即讓中國的經濟增長繼續靠投資而不是靠消費來實現。因為消費是民間的消費,你要讓老百姓消費,首先要給他更多的財富,如果沒有財富的話,消費怎麼能夠上來?
如果現在仍讓國有企業在中國經濟當中唱主角,保留國有企業壟斷地位的話,中國經濟的進一步增長只能還是靠投資、靠高汙染、靠重工業專案。
但是這種增長模式現在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特別是在目前全球經濟有明顯衰退的環境和趨勢之下,依靠投資同時依賴出口帶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在過去30年也許可以,但是在未來阻礙會越來越大,可持續性也是一個問題。
問:我們剛才也談到法治社會了。市場經濟可以說就是一種法治經濟,我們也一直在強調要建立法治社會,但現在的狀況似乎並不樂觀。到底是什麼制約了法治社會的建立?我們該如何做才能真正建立法治社會?
陳志武:法治社會的核心基礎是讓社會絕大多數的人有更多的收入、更多的財富,讓我們有所有。如果我們都是無所有的,只是國家擁有一切的話,就逼著我們個人從國家權力裡面要生活、要飯吃。在這種時候,我們每一個人都處於被動的、處於求國家、求政府的位置的話,我們每個人是不會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因為你要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時候,第一個就是來自於權力方面的威脅,權力掌握在政府手裡,而政府又掌握我們的飯碗,那你怎麼能拿起法律武器來要求自己的利益?。 最好的txt下載網
改革開放30年的啟示(8)
所以從這種邏輯上來說,只要一個國家主要的經濟收入掌握在國家、政府手裡,這個國家的法治發展就會很艱難。
這些年本來是想國退民進,但是後來隨著國資委的成立,不僅沒有讓國有企業從更多的競爭性行業裡面退出來,反而是國資委進一步鞏固了權力,而且擴張了權力。所以不僅沒有國退民進,而是反過來國進民退,就是讓第二次國有化有了基礎。
在這個時期進一步地國進民退,讓國家在各個領域進一步佔據壟斷的地位,這個對中國的法制建設是根本性的挑戰,也是一種意義上的倒退。
根據我的計算,現在國有資產在整個社會生產性財富中佔了60%~70%,就是財富有3/4是由國家控制的,只有1/4是民間控制的,這樣的控制結構對法治的發展、人們的權利被尊重、個人空間的保護都是非常不利的。
七
問:我們現在談到中國的改革,還有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就是對教育、醫療、住房制度的改革,這些可能也是現在受人們詬病最多的改革。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