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西部開發戰略。那些窮省最後會被照顧到。
所以最後的結果是:中等發展水平的地區和省份,因為兩邊都不靠,往往得不到優惠,反而要作出犧牲,被忽視。
二
問:您講到行政官員在資源分配上會有傾向於少數幾個大城市或者標誌性工程的偏好,那麼人們會問,他們手裡掌握的資源是什麼?
陳志武:這正是我想說的第二個問題。如果沒有目前計劃色彩濃厚的國有銀行體系的存在,行政官員們的這種偏好,給中國社會帶來的損害,造成的地區間的經濟發展狀況扭曲和不平等也不會這麼大。
道理是什麼呢?我們不妨和一百多年前的中國作一個對比。當時清朝政府沒有國有銀行體系,到1898年時,國家投資辦的第一個戶部銀行剛開始做。那時候,中央政府沒有任何能力把全國老百姓的儲蓄或金融資源透過任何方式調配到北京,由北京的清政府來支配和決定怎麼樣花。政府即使想重點發展北京,重點發展上海或者是任何他們喜歡的地方,也很難做到。像我的老家湖南,那個地方當年可能不一定那麼富,但是不管怎樣,一百年前當地農民的積蓄,一個是在本地老百姓之間做借貸;還有一個是透過錢莊把這些錢收集過來以後, 又投放到本地的企業或者老百姓家庭中。所以我們很容易想像,那時候全國各個地方間的經濟增長機會和發展水平,總體是比較平衡的。因為本地的資源基本上被用來發展本地的經濟,增加本地居民的收入,由自然稟賦決定各地的發展,而不是透過行政權力扭曲後的不平等方式發展。
但是今天的情況就不一樣了。現在農村的居民也有相當多的儲蓄,他們的錢透過在全國2 800個縣城裡的國有銀行分支機構吸收進來,相當多的是由北京或者各省會的工行、建行、農行、中行總部和分部,來統一調配這些金融資源到底投入哪些專案,由哪些企業去使用。最近我看到一個資料, 2002年,工行、建行、中行吸收的農村存款佔所有農村存款的36%(農行特殊一些),但是從農業貸款的比例來看,工行、中行、建行在農村的放貸佔各金融機構在農村的總借貸的比例還不到2%。這說明國有銀行到各個鄉、各個縣吸收存款以後,把這些存款大部分抽回到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天津等全國性大城市使用,其必然的結果是:不同地區間,尤其是那些大城市和其他省份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越來越大,在相當程度上國有銀行的壟斷加重了不同地區之間人們收入和就業機會的不平等。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國有金融體系加劇了經濟不平衡(3)
我做這樣的比較,並不是主張把各地的金融市場分割開來。我想強調的是目前的金融資源由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和其他國有金融機構統一匯總以後,在分配機制上,如果不是根據市場導向,根據市場價格體系來決定這些集中起來的金融資源如何投放、投放到哪裡,而是簡單地由一些行政官員做配置的話,最後很多非市場的人情關係因素,可能會決定到底哪些地方得到大部分資源,哪些地方得到一小部分資源,哪些地方得不到任何金融資源。
問:話說回來,如果沒有政策優惠,那些自然條件不好的貧困地區怎麼辦?
陳志武:扶貧在任何一個國家和政府都不可迴避,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去扶貧。拿西部大開發來說,我不知道到底投了多少錢,至少有幾千億吧?把這幾千億投到西部省份的效果會怎樣呢?據我的瞭解和觀察,最後會是在西部做幾個大的標誌性工程。但,幾個標誌性工程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真正影響到西部這些省區的真正窮人呢?對他們可能有一點點輻射效應,但多數家庭不會感受到。
首先,從經濟角度講,本來就不應該在西部建這麼多工廠和工程。因為那裡的運輸成本很高,你要把原材料運過去,還要把產品運出來,陸運費用很高,運輸容量也低。到今天,海運和水運仍然是成本最低、容量最大的貨運方式,這是靠“愚公移山”改變不了的鐵現實,沿海經濟歷來很發達,是有它客觀的經濟道理的。此外,在投資環境等其他因素上,西部的生產成本與地方政府效率也要比沿海差。政府如果硬要在西部投資,效益很難保證。企業不願到西部地區投資,一定有經濟上的道理。政府與其違背市場規律硬往那邊投資,不如把這些錢重點放在交通運輸條件很方便、投資環境成熟的其他地區。
其次,在當地建幾個大工廠、大公司,修幾條公路,也許可以提供幾千甚至幾萬個新的就業機會,為當地的GDP增長作出貢獻,會改變幾個宏觀經濟指標。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