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梅克提拉,轉向棠吉運輸,進擊由羅衣考北進之敵。
英緬軍撤退至賓河北岸。
二十三日我先遣騎兵團第200師一部向棠吉推進中與敵發生激戰。
英緬軍退喬克巴當。
二十四日我軍200師克復棠吉,敵大部東竄。
二十五日敵攻陷雷列姆、猛腦、孔海坪等地,分兩路向臘戍突進。
二十六日我軍自動放棄棠吉,遠征軍之主要陣地臘戍因而失去屏障。
敵先後佔領細胞、南馬。
二十七日西路英緬軍撤至伊洛瓦底江以西向印度英帕爾撤退。我軍第66軍阻敵北進,傷亡較重。
二十九日我軍放棄臘戍。
五月一日新維失守。
二日貴街失守。
三日畹町失守,敵佔八莫,向密支那進犯。遮放,芒市,龍陵相繼失守。
四日為阻止日軍東進,我軍炸燬惠通橋。
五日敵陷松山,進至惠通橋,由上游渡過怒江東犯,滇西告急,昆明震驚。第36師由西昌馳援,與過江之敵激戰,東岸高地為我軍控制。四、五兩日敵機狂炸保山,適逢集市貿易,城鄉居民死傷千人以上。
八日敵佔緬北重鎮密支那。
九日我有力部隊於怒江上游渡河,威脅敵側背。
十日敵攻陷騰衝。我駐守軍第2師全部渡河,還擊該敵。
十八日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在突圍中負重傷,團長柳樹人、劉傑陣亡。
十九日我軍主力繼續渡江,攻擊敵側背。第18師由惠通橋下游渡河,進出鎮安街、龍陵一帶,破壞敵後方出路,阻敵增援。
二十六日戴安瀾師長傷重不治殉國。
三十一日我軍改取守勢,準備以後之反攻。此後,滇西邊境形成了隔江(怒江)對峙局面,遠征軍之西路軍已向印度撤去,東路軍撤至滇西與敵對峙,中路軍分頭撤退:一路經打洛、新平洋到達印度島,一路經孟拱、孟關、葡萄、高梨山返國;一路渡南盤江,經梅苗、南坎以西返國。
六月十日林蔚率參謀團人員離保山回昆明。中國遠征軍此次入緬作戰以失敗告終,損失奇重,計入編時約10萬兵員,此時僅餘4萬左右。
一九四三年
四月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在楚雄成立,陳誠任司令長官。10月,陳誠病,由衛立煌接任。
五月軍事委員會駐滇幹訓團在昆明成立。原大理的滇西戰時工作幹訓團,改稱駐滇幹訓團大理分團。同時在印度設立蘭姆伽訓練學校。當時美國根據租借法案,決定給予中國軍隊十二個軍(一說十三個軍)的美械裝置。
六月二十九日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成立,史迪威任總指揮,羅卓英任副總指揮。
十月十日史迪威令中國駐印軍向大龍河西岸敵據點進攻,隨軍派出工兵部隊,修築中印公路。
十一月一日新編第38師第112團佔領拉加蘇、新平洋等地。
十月十八月新編第38師經月餘苦戰,攻佔敵重要據點於邦。
十二月下旬新編第38師向敵加強攻擊,敵向大龍河東岸撤去,西岸敵各據點先後被我攻克,中國駐印軍取得第一次反攻作戰的勝利。中印公路亦修通至新平洋。同時,新編第22師第65團向打洛推進。
一九四四年
一月九日中國駐印軍右路新編第22師渡大奈河,沿左岸開路前進。
二十三日新編第22師向敵發起猛攻,經數日激戰,斃敵官兵約200百人。
三十一日新編第22師攻佔打洛。
本月,左路之新編第38師先後渡過大奈河和大龍河,肅清孟陽河之敵。
二月一日新編第38師進佔太伯卡及甘卡,奪取敵交通要點。
二十三日新編第22師先後攻克腰班卡、拉徵卡、拉貌卡等敵據點,至此,孟關外圍之敵皆被我肅清。
二十四日我軍分左右兩翼繼續向南推進,戰車營也同時配合行動。美軍一個支隊(約步兵一個團)亦在我左側向瓦魯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