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印度。
4枚X…29T型電視指導空地導彈摧毀了大半個丹讓小鎮,也揭開了中印兩軍圍繞著丹讓的大規模坦克戰的序幕。
這無疑是印度陸軍在馬來西亞最後的瘋狂,一度被埋在戰壕裡充當反坦克火力點的俄製T…72M1和T…90C型主戰坦克隆隆的駛出了吉打河畔的防禦陣地,在亞羅士打集結。這個師級規模的混成裝甲突擊叢集分四路,透過裝甲架橋車架設的機械化浮橋渡過吉打河向北突擊。
第三十四章:破其衛城(四)
“該來的終於來了!這個印度陸軍皇牌第4軍的軍長馬亨德拉中將倒不算是個孬種。”在位於馬來西亞最北部州屬—玻璃市,中國陸軍第13集團軍前線指揮部內,大戰前的硝煙味瀰漫在每一立方的空氣中。玻璃市是馬來西亞最小的一個州屬,其面積只有
795 平方公里。它介於北部的泰國及南部的吉打之間,扼守著由泰國進入馬來西亞的交通要道。
面對著巨大的電子沙盤上高速向北挺進的4個粗大藍色的尖頭,中國陸軍第13集團軍軍長李光漢少將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逐點攻堅的“裝甲剝繭”戰術那緩慢的節奏,早已讓這位來自成都軍區的陸軍悍將有些等的不耐煩了。與印度陸軍在吉打河地區打一場大規模的地面決戰,早已在中國陸軍第13集團軍的計劃之中了。
雖然中國人民國防軍印度洋戰區司令部建議陸軍第13集團軍暫時後撤,脫離於與來勢洶洶的印度陸軍裝甲叢集正面接觸,避其鋒芒藉助中國空軍的空中優勢消耗敵人。但李光漢少將卻顯然不願意接受這種保守的打法:“寇可往,我亦可往,狹路相逢勇者勝。”
作為擁有著光榮傳統和悠久歷史的中國陸軍甲類集團軍,如果就這樣被敵人的攻勢嚇倒,那麼第13集團軍的先烈們估計會氣的從烈士陵園裡跳出來吧。空中力量的非對稱打擊固然需要,但作為地面部隊中國陸軍已經習慣了面對和承受壓力。
“軍屬坦克旅、炮兵旅、陸軍航空兵團將全部交由你部指揮。必要的時候軍部直屬各部隊將全力支援你師的行動。希望第37師發揮我軍敢打硬仗的風格,一股作氣把印度人趕下海。”
李光漢少將電令中國陸軍第37摩托化步兵師師長廖熙洪大校。命令剛剛在丹讓攻擊受挫,正面接敵的中國陸軍第37摩托化步兵師全面展開,與印度陸軍各突擊叢集展開攻勢對進。這將是一場自戰爭開始以來,中印雙方第一次正面決戰,一場毫無取巧之處的裝甲肉搏戰。
從察覺到印度陸軍的裝甲部隊在亞羅士打異常調動開始,中國人民國防軍印度洋戰區空軍部隊就加大了空中打擊的力度,進入泰國南部地區部署的中國空軍各中隊頻繁出擊,輪番空襲吉打河地區。除了中國空軍的對地攻擊主力機型—殲轟—7型戰鬥轟炸機之外,強—5型對地強擊機也首次出現在了戰場之上。
強…5單座雙發超音速強擊機於1958年開始由南昌飛機制造公司研製。其主要任務是近距空中支援和對地攻擊,也可進行對空自衛作戰。在其誕生之初的60年代,強—5型對地強擊機的效能既便和蘇聯、美國當時最先進的超音速攻擊機相比也毫不遜色。
投產後生產了上千架,除裝備中國的空/海軍外,還曾出口到朝鮮、巴基斯坦,一度是中國軍工炙手可熱的產品。但在國外軍用航空技術飛速發展的情況下,強—5型對地強擊機效能很快落伍了。在幾次與英國、義大利等國合作改進的計劃先後受挫之後,強—5型對地強擊機一度成為了中國空軍和海航的“雞肋”。
但在殲轟—7型戰鬥轟炸機造價偏高,生產速度一時難以滿足換裝速度的前提下,中國空軍對強—5型對地強擊機予以不斷的改進,使之能繼續發揮“餘熱”。此次投入戰鬥的強—5型對地強擊機屬於洪都飛機制造公司的最近改進型—強—5E/F型對地強擊機。
除了改裝新型電子裝置之外,強—5E型對地強擊機外掛點由其初級改進型的10個減少到7個。其靠近翼尖的2個掛架上,可以掛2枚國產LS…500J鐳射制導炸彈。強…5F型對地強擊機則是攜帶鐳射目標指示吊艙的指揮型戰機,長約2米的鐳射目標指示吊艙半埋入於機腹之中。用於可為攜帶鐳射制導武器的空中平臺提供攻擊目標時所需的指示和目標照射。
1個該吊艙可以同時指揮4個空中攻擊平臺。在實戰中,強—5E/F型對地強擊機採取類似於蘇…27/蘇…30戰鬥機的搭配模式,由4架強…5E對地強擊機在1架強…5F對地強擊機的指揮下協同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