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逆流鈍兵(三)下
2008年3月19日上午12點20分,孟加拉首都達卡近郊的公路上正上演著空前混亂的一幕,一群群孟加拉準軍事部隊—孟加拉步槍隊計程車兵正在紛湧向北的擁擠難民潮中艱難的徒步向位於納拉揚甘傑內河碼頭的戰場前進,印度陸軍突然出現在恆河之上的訊息,一個小時前才剛剛傳達到孟加拉軍隊的指揮中樞,孟加拉陸軍總參謀長—陸軍中將默伊恩雖然有些驚慌,但仍還沒有到手足無措的境地。
在他看來印度陸軍的這次行動不過是小股部隊的滲透騷擾,駐守達卡的孟加拉陸軍第1步兵師完全有能力在內河之上殲滅這些孤軍深入的來犯之敵,所以默伊恩中將第一時間便電令孟加拉陸軍第1步兵師師長—孔達卡爾少將,要求他的部隊迅速集結向印度陸軍的登陸場發起反擊,與此同時駐守在達卡的孟加拉準軍事部隊也被迅速動員起來,趕赴戰場。
但是與這些缺乏交通工具幾乎只能在公路上艱難行軍的準軍事部隊所具備的戰鬥熱情相比,以及初步完成摩托化的孟加拉陸軍第1步兵師的行動卻異常的緩慢。直到命令下達一個小時之後,孟加拉陸軍第1步兵師仍沒有一支部隊從集結地域出發。而在納拉揚甘傑內河碼頭之上,印度陸軍已經有超過一個營的兵力成功登陸。
“前鋒部隊已經控制了納拉揚甘傑市郊的多處交通樞紐,目前為止還沒有遭遇到孟加拉正規軍的抵抗。”站在納拉揚甘傑內河碼頭臨時設立的前線指揮所內,年輕的印度陸軍上校阿爾瓊正頗有些得意的關注著這場由自己所導演的兩棲登陸作戰。阿爾瓊上校在印度陸軍之中是少數被公認的兩棲戰專家。雖然印度長期以來的國防態勢和地域限制,使印度陸軍缺少兩棲登陸作戰的實際需求和經驗。但是面對著圍繞次大陸半島的印度洋,出生軍旅世家的阿爾瓊上校卻一直以來都對登陸和反登陸作戰情有獨衷。
為此阿爾瓊上校曾不惜遠赴俄羅斯和美國求學。但是結果卻都讓深深的為之失望。經過蘇聯解體的震盪之後,俄羅斯軍隊在海上登陸和反登陸作戰方面人才匱乏,培訓不力。剛畢業的中低階指揮官(根本不瞭解現代化條件下組織實施最複雜的海上登陸和反登陸作戰的情況,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教學和培訓,對在沿海方向集結的兵力、兵器和部隊協調行動所必須的協同基礎更是一無所知。以前軍事工程學院專門開設有海上登陸和反登陸作戰課目,授課時間長達200多個學時,現在只用兩個小時簡單介紹一下登陸作戰內容。
美國軍隊雖然在二戰以來便是領域的領跑者,幾乎所有先進的兩棲登陸作戰理念和新型裝備都是率先出現在美國海軍陸戰隊之中,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阿爾瓊上校很快便發現美國軍隊這些獨步天下的登陸戰體系對於印度並不適用。理由很簡單,因為美國軍隊的所有戰術都是立足於自身強大的國力、先進技術和裝備優勢之上,而這些對於貧弱的印度而言,幾乎是無一具備。
在接連遭遇挫折之後,阿爾瓊上校幾乎心灰意冷。但是就在山窮水盡疑無路之際,年輕的阿爾瓊突然發現了一條真正行之有效的捷徑—以中國為師。儘管在人類近代戰爭史上,中國軍隊在兩棲登陸作戰領域並無太多震驚世界的輝煌戰績。但是由於長久以來所必須面對的統一大任,中國軍隊在大半個世紀之中幾乎一直以兩棲登陸作戰為重點課題。逐漸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戰略戰術。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阿爾瓊上校愈發對中國軍隊的兩棲登陸作戰體系佩服的五體投地。而經過他自身的消化和提煉,阿爾瓊上校也很快在印度陸軍的兩棲作戰領域獨佔鰲頭。成為了印度陸軍最大的兩棲突擊作戰部隊—駐守印度南部特里凡得琅市由三個步兵營組成的印度第340陸軍獨立旅的旅長。
不過儘管阿爾瓊上校在專業領域的成就無人質疑,但是在前一階段的印—東(盟)戰爭中,新德里仍以他缺乏實戰經驗而拒絕了,阿爾瓊上校率領印度第340陸軍獨立旅參與馬六甲地區突擊作戰的要求。這一命令讓阿爾瓊上校沮喪了好久。但卻也無形中讓他躲過此後中國遠征軍對印度遠東軍事力量的無情打擊。在好友喬京德爾的召喚之下,阿爾瓊上校重新鼓舞起鬥志,為閃襲孟加拉獻計獻策。從恆河逆流而上直搗達卡的計劃正是出自他的手筆。
不過阿爾瓊上校也不敢專美於前,因為這個看似標新立異的戰略計劃實際上脫胎於中國軍隊在不得已使用武力收復臺灣主權情況之下,特種部隊沿淡水河溯河而上直取臺北的“斬首”作戰。臺北市北、東、南三面群山環抱,易守難攻,西側為平原,流經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