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全長約1700公里,分西、中、東三個地形段。其中西段長600公里,爭議面積約萬平方公里。北起喀喇崑崙山口,沿喀喇崑崙山南下至西藏阿里地區與印轄克什米爾的拉達克、印度的喜馬偕爾邦三處接壤為止。爭議地區主要是阿克賽欽的歸屬問題。這個地區實際上是群山環抱,人煙稀少,中印兩軍雖然在1962年曾經一度爆發過沖突,但僅僅是策應東部戰線的一個分戰場。戰後中國軍隊一度取得了全面的優勢,在喀喇崑崙山口附近的神仙灣、空喀山口、天文點等海拔5000米以上的通外山口之上設立了哨所。印度陸軍不得已在這些哨所的對面設立了哨所。這實際上雙方的軍人為了各自國家、民族的利益,不得不長期駐守在生命禁區之中。
中段長450公里,北起西段的南端,往東南至中、印、尼(泊爾)三國交界處的裡普列克山口,爭議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這個區域雙方有爭議的面積較小,解決起來相對容易。中印兩國曾經透過交換邊界地圖的方式,利用和平談判的形式予以解決。
中印邊界真正的問題焦點仍然集中於東段,這一地區的邊境線全長650公里,西起中、錫(金)、不(丹)、印四國交界處,東到中、印、緬(甸)三國交界處的庫陽山口,爭議面積高達9萬平方公里。這一地區歷史上,中、印兩國在從未進行過邊界劃分,所以一直以來都是中印兩國邊境爭端的糾結所在,也是1962年邊境衝突的主戰場。理論上來說雖然在1962年的衝突之中印度陸軍的確表現的極為糟糕,印度政府視此次戰敗為奇恥大辱也毫不為過。但是由此而得出一定要在這個有爭議地區與中國再見個高低卻是極大的不智。
慘重的損失使印度政界及軍方領導人認識到了當時的編制及訓練方式已嚴重落後於現代戰爭的要求,亟待進行徹底改革。印度前陸軍副參謀長辛哈中將在闡述印軍的作戰思想時講得更加直接和露骨,他說印軍“如果沒有在必要時攻入西藏的進攻能力,就不能從根本上保證印度的安全”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印軍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印軍按照作戰的要求和戰區的分工將其編制內的步兵師由原來單一的步兵師調整為步兵師和山地步兵師兩種。山地步兵師突出強調了在高原山區對敵方步兵的殺傷火力,由於山地步兵師內有騾馬一千多匹,從而保證了軍隊在簡易公路乃至沒有公路的條件下,仍能順利實施戰鬥行動。
印軍強化了對軍官和士兵的訓練和培養。1962年之後印度陸軍竟新建了新兵訓練中心60多個,每年度即可訓練新兵十多萬人。如果爆發戰爭,則可擴大訓練人數至100-150萬人。在印度高層的眼中印度陸軍應在需要時“打進西藏,切斷阿克賽欽地區和整個西藏同中國內地聯絡的戰略出路,擾亂其後方”,一舉奪取西藏地區。這個氣吞山河的計劃曾令無數印度軍人為之奮鬥一身。但是當機會真的出現之時,印度軍隊的表現又如何呢?
在1986年印度成立非法的“阿魯納恰爾邦”之後,作為尼赫魯…甘地家族的後代拉吉夫。甘地的“悲情1962年”情節大爆發。集結大軍在中印邊境展開代號為“棋盤”的軍事演習,並越過雙方實際控制線蠶食中國領土。最終導致在1987年3月與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桑多洛河谷發生激烈的軍事衝突。這次衝突的本身規模並不大,交火時間也很短,但緊張對峙持續了一個多月時間。印軍被擊斃16人,受傷人數不詳。雖然具體情況不清楚,但陣亡的印軍中有6具屍體是由我方交還給印方的,以說明是印軍入侵中方控制區後被擊斃的。
雖然印度陸軍藉助此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在忙於國內經濟建設的中國手中獲得了一些領土方面的實際收益。但是這樣的收益與印度陸軍長期以來投入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卻不成正比。理由很簡單,在中印邊界爭議地段的中國一側,地形多以高山和叢林為主,地勢險峻,氣候惡劣,有些一年中甚至有半年是冰封期,可以說惡劣的自然條件就是最好的防禦。而印度一側的地勢漸趨平緩,自然條件相對較好。如果要擺脫長期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印度陸軍必須轉守為攻,但是龐大的地面部隊要透過這些生命禁區又談何容易。即便憑藉著兵力優勢突破了中國陸軍在國境地區的防線,隨著戰線的深入最終只能是崩潰。其實以己度人,印度軍隊也不難想見,中國軍隊要從北部南下也要面臨同樣的問題。但是在1962年被打怕了印度政府仍不惜一切代價加強東部軍事的力量。
在“棋盤”演習中發現山地師仍然表現出了缺乏機動力、防護和生存能力弱以及火力不夠的弱點,不顧當時印度經濟發展資金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