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回家吧。說著就做出要拉妞妞走的樣子。妞妞被嚇壞了,大哭起來。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愛孩子,又怎能戲弄孩子(2)
這時,麗文才知道他們經常戲弄孩子。麗文當時很生氣,就責怪先生不懂得保護孩子,氣頭上說要剝奪他接送孩子的權利。妞妞的爸爸覺得麗文把這件事看得太重了,雖然對同事的做法也有些不滿,但他不認為會給妞妞帶來什麼影響。麗文多次和他談到這事,和他分析孩子的心理變化和最近的表現。妞妞爸爸從事實中也看到了影響,妞妞好幾次半夜哭醒起來,都是說夢到爸爸媽媽不要她了,把她送給別人了。
###覺得一個“玩笑而已”,卻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帶來多麼深刻的恐懼啊!
請別把“逗”當成了“戲弄”
“逗”孩子和“戲弄”孩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逗”孩子應該是以兒童的快樂為前提,它經常是###把自己降低到兒童的情趣中,以兒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製造出讓兒童歡笑的事件。其中包含著童心、快樂,甚至幽默和智慧。家長們,也要注意一點,就是寧得罪自己的同事或朋友,也絕不“得罪”孩子。當然,有時候同事、朋友們和孩子開玩笑也不存在惡意,看家長不願意,以後也就不那樣做了,所以也不存在“得罪”的問題。
週末,麗文洗完衣服,看到陽臺上有自己剛洗過的窗簾,就想和妞妞一起玩自己小時候玩過的遊戲。麗文讓妞妞站在窗簾另一邊,自己站這一邊,抓著窗簾的一角,互相看不見對方的臉,然後由一方開始喊對方,麗文喊“妞妞”,妞妞開始判斷媽媽藏在哪一邊,倆人同時從窗簾左邊或右邊探頭去看對方。孩子的目的是每次探頭能和媽媽碰面,而媽媽的目的是每次探頭都不讓孩子看到。這樣,媽媽有可能這一次剛剛從左邊探了一次頭,聽見孩子叫聲“媽媽”接下來還是從左邊探頭;而孩子的判斷,媽媽剛才從左邊出來,這下該到右邊了,就跑到右邊,結果撲個空。這樣可能來回撲幾次空,到終於和媽媽碰上面了,孩子就會樂得大笑起來。尤其是媽媽使了小計策,剛從左邊出來,又從左邊出來,而孩子已學會判斷,透過猜測,也兩次從同一邊出來,連著臉對臉地和媽媽碰上面的時候,孩子會為自己的成就感###不已。經過麗文一段時間的調整,妞妞回到了自己快樂的生活中。
戲弄孩子則是一種捉弄,###居高臨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誤、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只能是逗大人高興,而給孩子帶來的卻是羞辱、擔憂和失落。
例如,我經常看到有的大人,到朋友家裡時手裡拿一個準備給孩子的禮物,卻不痛快地給孩子,而是提出一些條件,比如讓孩子唱一首兒歌或者流行歌,要麼就是讓孩子說一些好聽的話,諸如“阿姨真漂亮”、“叔叔你真帥”等等,如果孩子不想唱、不願意說,就做出要把禮物拿走不給的樣子,直到孩子按自己的要求做了,這才滿意地把禮物遞給孩子。還有一些大人以嚇唬孩子取樂,看到小男孩,總是以孩子的小###做要挾,故意做出要找把刀子割小###的之類的動作;看小女孩,就把小女孩極喜歡的洋娃娃或者喜愛的髮卡藏起來,說丟了或被別人拿走了,急得小女孩大哭,大人才拿出來算完。###有時會覺得這很好玩,以為不過是逗得孩子著急一下,哭一個鼻子,一笑就沒事了。其實,這些行為都會給孩子心理上造成無形的傷害。它對孩子來說毫無趣味,只會讓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覺,不僅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更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懼和對他人的不信任感。
愛孩子,又怎能戲弄孩子(3)
只要遇到這類事情,作為家長就要禮貌而堅決地制止。因為,這絕不是小事。事關孩子的事情也沒有小事,在大人眼裡是小事,在孩子來看卻是大事。
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就堅決反對戲弄孩子。他認為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經常被戲弄的孩子會出現品德方面的嚴重缺陷。例如大人經常用欺騙孩子的方法,戲弄孩子著急,博得###哈哈一笑,孩子就會慢慢養成不信任他人和說謊的毛病。
“哥哥應該讓著弟弟”
有次週末,在家裡無意看到這樣一個節目,某電視臺邀請來一家的三胞胎小兄弟。這三個小孩子年齡只有三四歲的樣子,各個健康可愛,齊齊地站在演播室舞臺中間,一點也不怯場,可能是看到很多觀眾都喜歡他們,孩子們臉上都是###的樣子,我一下子就被可愛的孩子們吸引住了,放下手裡的事情,就來看節目。也許是自己職業的緣故,我更是關注這幾個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