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薩拉卡慘敗讓阿方索六世顏面掃地、威望大衰,泰法諸國趁得勝之勢,逐漸擴充套件實力,並停止向卡斯蒂利亞王國進貢。
【再徵伊比利亞半島】
阿方索六世心有不甘,他決定再次南征。泰法諸國立時緊張起來,儘管實力有所提升,可是還不足以與阿方索六世對抗。
英雄帖再一次送到優素福手裡。
1089年,優素福再度登陸伊比利亞半島,他一路得勝並於翌年包圍托萊多城,形勢對卡斯蒂利亞王國極為不利。
泰法諸國的頭頭腦腦們坐到一起商量開了,他們清醒地認識到,這位優素福先生名義上是援軍,其真正目的卻是要統治伊比利亞半島,如果優素福滅了卡斯蒂利亞王國,下一個倒黴的就輪到他們了。
怎麼辦呢?只有維持現狀、保持制衡,才能使他們這些在兩大勢力之間求生存的小人物得以活命。
於是乎,他們狐假虎威,秘密地向阿方索六世送出橄欖枝,提出議和。
阿方索六世不知道里面暗藏玄機,見到優素福來者不善,便答應了泰法諸國的提議。
優素福帶著軍隊打了半天,見泰法諸國一點動靜都沒有,一個士兵都沒派,半個子兒也沒出,這令他心生疑竇。
派出的探馬回來稟報說,泰法諸國已經和對手秘密議和。優素福勃然大怒,自己被當猴耍了。
可是他並沒有因此失去理智,如果此時對泰法諸國動武,可能會導致他們聯合卡斯蒂利亞王國反戈一擊,到時候就不好辦了。優素福只得帶著軍隊,賭氣退回北非。
1091年,優素福整頓人馬,第三次登陸伊比利亞半島,這次他沒受到任何人的邀請,此來的目的就是要教訓教訓忘恩負義的泰法諸國,以武力征服之,順便把伊比利亞半島揣到兜裡。
優素福的軍隊以迅雷之勢征服科爾多瓦和塞維利亞兩個泰法。
1094年,里斯本也淪陷了。
【熙德之歌】
年輕的阿本加爾邦非常勇猛,
他騎在馬上,率領騎士兩百名;
他在兩公子面前停下並把武器耍弄,
這摩爾人說的話可沒使兩公子高興:
“如果不是看在比瓦爾的熙德面上,
我一定要叫你們臭名遠揚,
然後我再把忠誠的熙德的女兒送回他身旁;
而你們卻永遠回不了你們的卡里翁故鄉。”
—— 《熙德之歌》節選
《熙德之歌》(The Lay of the Cid)由一個真實的故事改編而成,是西班牙最早的英雄史詩,也是流傳下來最早、較完整的卡斯蒂利亞文學作品,約寫於1140年,是與《羅蘭之歌》齊名的歐洲史詩作品。
它描寫了西班牙民族英雄熙德失寵而遭國王流放,後來他在抗擊摩爾人入侵的戰爭中屢建奇功,終於得到國王諒解,從此聲名遠播。
熙德在這部史詩裡被塑造成一位意志堅強、真摯忠誠、從容穩健的英雄人物,彰顯了情感豐富、寬宏大度、英勇善戰的騎士精神。史詩以濃郁的抒情方式,抒發了強烈的民族精神,並具有西班牙的地域特徵。
《熙德之歌》的74頁手抄本現存於馬德里國立圖書館,全詩共3章,分52節,3730行。
阿方索六世統治時期,他讓著名統帥、侄女婿羅德里戈領導卡斯蒂利亞軍,但在1080年將其流放。羅德里戈就是《熙德之歌》中的男主角熙德,所以阿方索六世在這部史詩中也佔有重要位置。
40 迪爾拉奇烏姆戰役!雙雄對決
北非的穆斯林正在積極北進,東方的塞爾柱土耳其人也正在積極西進。
曼奇科特的慘敗、內部的長期黨爭讓拜占庭跌入萬丈深淵,土耳其人顯然比以往任何一個敵人都要強大,拜占庭屢戰屢敗。
拜占庭皇帝阿歷克塞一世復辟了科穆寧王朝,他的日子卻並不好過。
土耳其人已經把勢力從美索不達米亞擴充套件到敘利亞,古老的呂底亞和一些島嶼也被他們佔領。除了沿海少數城市外,拜占庭的原有地盤大多淪喪。
儘管如此,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拜占庭的實力尚未消耗殆盡,歐洲貿易中心君士坦丁堡和盛產紅呢、絲綢的希臘城市仍在掌握之中。各行省的資金繼續源源不斷地湧入國庫,拜占庭的財富依然令西歐的領主們驚歎不已,這使拜占庭有力量與敵人繼續周旋。
阿歷克塞是一位精明強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