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軍大約有兩三萬騎兵,曾有記錄說聯軍有三四百萬,這顯然是誇張說法,東歐人生育能力沒那麼強。
由於倉促調兵,條頓騎士團只有一萬五千重騎兵、九千步兵和弓弩手。
這場戰役最具特色的就是參戰民族忒多,各式人類五花八門,可說是一場民族大展覽。
聯軍裡除立陶宛軍、波蘭軍以外,還有塞爾維亞、波西米亞、摩拉維亞、摩爾達維亞、羅斯、蒙古的散兵。
條頓騎士團裡的人類更是品種繁多,其中的僱傭軍來自二十二個不同種族,但絕大多數都是日耳曼人。
儘管人數較少,條頓騎士團有明顯優勢,他們組織紀律性強,訓練有素,裝備精良,還有火炮和投石器助陣,那麼這些是否能讓條頓騎士團贏得這場戰役呢?
當天拂曉時分,立陶宛軍首先在坦能堡方向對條頓騎士團左翼發起全面突襲。波蘭重騎兵隨即配合立陶宛軍,向條頓騎士團右翼展開進攻。
戰鬥剛一打響就進入血腥的肉搏階段,條頓騎士團在兩翼堅守陣地,毫不退縮。陣地上同時炮聲隆隆,投石器嘩嘩直射巨石。
戰場上立馬塵土飛揚,彈丸亂飛,石如雨下,不時出現人仰馬翻的場景。各路人馬各顯神通,使出渾身解數激戰成一團。落荒的戰馬拖著死屍一路狂奔,中槍倒地計程車兵一個壓一個,在地上迭起羅漢。
激戰一個小時後,立陶宛輕騎兵開始向附近的沼澤地和樹林敗退。左翼的條頓騎士大喜過望,呼嘯著於後掩殺,甚至預備隊也跟了上去,誓要吃掉立陶宛輕騎兵。
與此同時,右翼的惡戰仍在繼續,在猛男烏爾裡希指揮下,條頓騎士團的防線始終固若金湯。奮戰幾個小時,條頓騎士團逐漸在右翼佔據上風。
烏爾裡希大吼一聲,率軍發動一輪猛攻,波蘭軍的防線立馬動搖,人也仰了,馬也翻了,旗子也倒了。
約蓋拉驚得冷汗直竄,他立刻投入預備隊。得到新鮮血液補充的波蘭軍士氣復振,逐漸扳回頹勢,擊退條頓騎士團的瘋狂進攻。
逃竄中的立陶宛輕騎兵在沼澤地重新集結,突然翻身殺回。正在起勁兒追趕獵物的條頓騎士毫無隊型,被殺個措手不及。
原來,立陶宛輕騎兵的敗退完全是假象。在與蒙古人的常年作戰中,屢次輸在“佯裝撤退”上的立陶宛人也學會了這招兒,這次用到條頓騎士團身上,還挺好使。
衝散追兵後,立陶宛輕騎兵殺回主戰場,此時聯軍數量遠超過右翼條頓騎士團。約蓋拉是志在必得,幾支疲憊不堪的部隊也被他再次派上前線。
聯軍終以壓倒性優勢把烏爾裡希直屬的十六支條頓騎士分隊團團包圍,條頓騎士四處受敵,不是胸前中劍,就是背後挨槍,死傷慘重。烏爾裡希也沒能倖免,被聯軍斬於馬下。
烏爾裡希落馬的姿勢實在不敢恭維,但落地動作被部下看得清清楚楚。老大一死,小弟們皆無戰心,各自奪路而逃,條頓騎士團由此全線崩潰。
部分條頓騎士一猛子竄入沼澤地和樹林,身後的聯軍速度也不慢,追上來就是一頓刀砍槍扎,條頓騎士在逃竄路線上留下無數死屍。
另一部分條頓騎士逃回紮在格倫瓦爾德村鎮的營地,意圖利用營外的障礙戰車重新防禦。可是聯軍緊跟著殺來,根本沒給條頓騎士防禦的時間。聯軍很快便攻破防守,並洗劫營地。
據報道,聯軍掩殺追擊的工作一直進行到夜色降臨,營地附近的戰鬥遠比戰場血腥得多,條頓騎士的死屍堆積成山。
【一蹶不振】
條頓騎士團在坦能堡的慘敗說明了一個道理:雖然他們有火炮、投石器等當時的高科技玩意兒,聯軍的數量和指揮卻更具優勢,換句話說,當時的火器還不足以彌補人數和指揮上的劣勢。
條頓騎士團在坦能堡戰役中損失慘重,不僅大團長歿於陣中,團裡頭銜帶“大”字的也死了好幾位,另有幾名被俘的團裡高官被立陶宛人斬首,如此大規模屠殺著名騎士在中世紀實屬罕見。
戰役過後,聯軍在戰場上幹了整整三天。幹什麼呢?掩埋屍體!
條頓騎士團裡戰死的高官各得到一個“單間”,被分別掩埋,其他的都集中“住”在幾個“萬人坑”裡。可憐戰死的條頓騎士,臨到投胎轉世還是沒能享受到人人平等的待遇。
猛男烏爾裡希享受到國王的禮遇,約蓋拉給他的屍體蓋上一件御用外衣,派人遣送到騎士團司令部。
為什麼約蓋拉不乘勝追擊,反而在戰場上耽擱寶貴的三天呢?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