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2 / 4)

小說:中世紀千年史話 作者:兩塊

【根紅苗正的貝利薩留】

說來也巧,貝利薩留也是色雷斯人,和查士丁尼還是老鄉。

色雷斯這個地方那可不得了,是個出牛人的地方,奴隸起義領袖斯巴達克思也是色雷斯人。

色雷斯是東歐的歷史學和地理學上的一個概念,邊界經常發生變化。作為羅馬的一個行省,其北部邊界在巴爾幹山脈,南瀕愛琴海,東至黑海、馬爾馬拉海,西部邊界則位於美斯塔河流域。

由於色雷斯位於多個國家交界處,在風起雲湧的中世紀,它大部分時間淪為戰場,成為各國爭奪的焦點。

下面讓我們看一下貝利薩留的個人履歷:

他早年從軍,當過查士丁一世的侍衛。查士丁尼執政後,他被任命為禁衛軍首領,並指揮軍隊成功對抗過波斯的薩珊王朝(Sassanian Dynasty; 226—650年)。

從上面可以看出,貝利薩留不但根紅苗正,而且戰功不凡,因此他成為查士丁尼的左膀右臂。

查士丁尼應該感到很幸福,內事不決問皇后,外事不決問小貝。

【德拉戰役】

薩珊王朝是拜占庭在東方最大的敵人,兩國對峙已有三十年之久。

想當初,薩珊王朝國王戈巴德一世(K*adh I; 488—531年在位)為結束戰爭,曾想把兒子科斯洛埃斯一世(Khosrau I;又譯作庫思老一世; 531—579年在位)過繼給查士丁尼。查士丁尼沒有接受橄欖枝,反而派貝利薩留指揮對波斯的戰爭。

貝利薩留上任後,積極加強軍務。波斯統帥皮亞西斯率領三萬大軍攻入伊裡利亞(Illyria;位於巴爾幹半島西部),貝利薩留手下僅有兩萬五千人,而且還是一支由拜占庭和蠻族僱傭軍混編的雜牌軍。儘管貝利薩留處於劣勢,但是在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包括今伊拉克、敘利亞東北部,及土耳其東南部)的對抗中雙方互有勝負,拜占庭軍依然屹立不倒。

伊裡利亞之戰中,拜占庭敗下陣來。貝利薩留認真分析了戰爭態勢,他認為失敗的原因是敵眾我寡,硬碰硬於戰不利,因此他決定分散敵人的兵力,再一舉破之。於是,拜占庭軍全線撤往德拉(Dara,位於今土耳其南部),迫使敵軍拉長陣線。

530年,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戰“德拉戰役”(Battle of Dara)打響。

德拉是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的戰略要衝,位於伊裡利亞以北23公里處,距底格里斯河四天路程。

6世紀初,拜占庭修建德拉要塞,由內城、外城、護城河、戰壕及眾多塔樓組成,內城牆高達30米,外城牆基堅固異常,可謂固若金湯,是當時軍事建築的典範。

德拉要塞孤零零地屹立在平原之上,周圍空蕩蕩的,沒有任何遮蔽物,儘管如此,拜占庭還是僅憑這一要塞就據守了長達六十年之久。

波斯認為拜占庭軍全線後撤,已無鬥志,於是他們心存驕氣,集中四萬大軍殺向德拉,欲將拜占庭軍消滅在德拉要塞內,來個一鍋端。

在通往德拉的大道上,貝利薩留挖好了蛛網般的戰壕,以及連線戰壕的壕溝。他還修了很多防禦工事,後面佈署步兵,這樣可以有效阻止波斯騎兵的衝擊。

左翼,拜占庭軍佈署了赫盧利騎兵以及三百名匈奴騎兵;右翼,除了赫盧利騎兵外,還有六百名匈奴騎兵;中央是拜占庭重騎兵。

西羅馬帝國還在使用原始的步兵軍團作戰的時候,拜占庭已經開始引進並廣泛使用騎兵了。貝利薩留智勇雙全,用兵巧妙,還是個軍事裝備改良家。由他建立的新型騎兵身披鐵甲,手持日耳曼式長矛,配備波斯式弓箭,被稱為“拜占庭重騎兵”。

手拿長矛、弓箭的騎兵兼有“遠距離殺傷”和“近距離突擊”的能力,被西洋學者稱為“雙重功效騎兵”。拜占庭重騎兵都經過嚴格訓練,具有極高的集體主義精神,善於配合,進退有度。

他們不但善於衝鋒,還精於騎射,對付步兵使用這種騎兵最為有效。如果步兵採用鬆散陣型,可以採取迅速衝鋒的戰術,手中長矛可在數米外接敵於死地;如果是密集陣型,則可以亂箭齊發,遠距離殲敵。

構成德拉防線的各支部隊均由將領統帥,躲在戰壕後面。貝利薩留就像一隻蜘蛛,靜等波斯這隻飛蛾入網。

波斯軍則布成兩陣,右翼由皮亞西斯指揮,左翼由貝利則斯(Bare*anes)指揮,統帥是費魯斯(Firou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