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公事地從瞭望口向外掃了一眼。
媽呀!
海面上滿是大大小小的軍艦,星條旗、米字旗等等盟國的國旗隨風撲稜稜亂抖,登陸艦裡滿載著緊張而又興奮的盟國士兵。
十五萬六千人,為了開闢第二戰場,將血灑諾曼底,在希特勒背後插上一刀。
諾曼底登陸,行動代號“D…Day”,成為加速納粹德國滅亡、早日結束二戰的關鍵戰役。
諾曼底(Normandy),這個本來在歐洲就很有名的地方再一次匯聚了世界的目光。
諾曼底之所以有名,是因為中世紀的時候,這裡出了個諾曼底公國(Duchy of Normandy;911—1792年)。在隨後的數百年裡,它在法國和英國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說到諾曼底公國,就不得不提它的建立者——挪威海盜、步行者羅夫,那個超級大胖子。
儘管挪威海盜在英格蘭表現得相當差勁,但是他們的胃口卻一直很好。在英格蘭玩不轉,他們就把目光投向諾曼底。
這裡我再重提一下維京人這個詞。
我參看了很多中文文獻,發現一個問題,那些書裡把維京人和諾曼人(Normans)這兩個詞混著用,認為是一碼事,理由是它倆是對同一人種的不同叫法。
這種說法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的,但是也有不對的地方。
維京人的概念前面說過,這裡就不說了。
諾曼人是指什麼人呢?其實,諾曼人就是維京人,但他們是諾曼底的維京人,也就是說,只有定居在諾曼底的維京人,才可以叫諾曼人。
事實上,正因為諾曼人的到來,他們定居的地方才得了諾曼底這個名字。諾曼,英文為Norman,是由North(北方)、Man(人)合成的單詞,意指他們從北方而來。
我在本書後面將按照這個思路,把諾曼人與維京人、北歐海盜加以區分。
【步行者羅夫】
諾曼底的大部分地區歸丹麥海盜統治。有趣的是,這些丹麥人的首領竟然是一名挪威人,他就是羅夫。
羅夫雖是挪威人,卻組建了一支由丹麥海盜為主的軍隊。
這種現象很有趣,卻並不奇怪,北歐海盜生活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他們彼此之間存在諸多矛盾,但是他們的語言和文化是同源的,心中的神祗都是北歐之神——奧丁。
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一國的首領吸引其他國家的勇士加入麾下就不足為奇了。
羅夫的爸爸是挪威貴族,名叫羅格瓦爾(Rognvald)。當時挪威四分五裂,群雄爭霸,“金髮王”哈拉爾德發動風風火火的挪威統一戰,羅格瓦爾很有自知之明,他審時度勢,主動加入哈拉爾德麾下。
885年,哈拉爾德統一挪威的大部分地區,成為國王,羅格瓦爾也隨之成為國王最信任的寵臣。
哈拉爾德是個殘忍而又貪得無厭的傢伙,為了統一排程海盜的活動,為了把海盜繳獲的戰利品據為己有,他下達了一道讓所有挪威海盜大跌眼鏡的詔令:“所有劫掠行為皆應服從王國指令,否則嚴懲不怠。”
羅夫對海外搶劫的興趣和他的體重成正比,他難以抑制瘋狂的貪慾。四處搶劫一段時間後,他趾高氣揚地返回挪威,把繳獲的戰利品拿給大家看,宣揚自己的武力。
哈拉爾德立時火冒三丈,國王的話竟然也有人敢當作耳邊風?大了膽了,你是寵臣的兒子又能如何,正好借你的頭以儆效尤。
他立刻召集司*議,宣判羅夫的罪行。
羅夫的母親眼看兒子要吃虧,一面警告兒子不要胡來,一面跑進王宮,央求國王放過羅夫。哈拉爾德王八吃秤砣,鐵了心了,非治羅夫的罪不可。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羅夫好漢不吃眼前虧,他逃出挪威,繼續在海上進行歡快的搶劫活動。
【諾曼底公國】
最後,羅夫來到西法蘭克的西海岸,在那裡定居下來,那塊地區此後便被稱作諾曼底。對諾曼底進行了數次反擊,西法蘭克軍始終無法突破羅夫的防線,屢屢戰敗。
人家羅夫怎麼就這麼牛呢,胖子查理和羅夫都是胖子,差距咋就這麼大呢?
911年,西法蘭克國王昏庸者查理(Charles the Simple;898—922年在位,即查理三世,口吃者路易之子)沒有愧對自己的綽號,的確昏庸到了極點,他認為北歐海盜已經在諾曼底定居下來,再發動戰爭也於事無補、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