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委員們還是很有創意地給出段評語:此事或許有。
這段評語相當有學問,為了整出這幾個字,委員們絞盡腦汁,謀殺不少腦細胞。不論貞德是否是救星,是否能解救奧爾良,“此事或許有”都能讓委員們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亦或是把榮譽攬在懷裡。
為保險起見,委員們還得買份“保險”:他們把球踢給查理七世,說查理七世有責任進一步調查遇仙一事。
只要貞德不是所謂的異端,老百姓認為她是救星,能提高軍隊士氣,這些對查理七世就已經足夠了。遇仙之事是真是假對百病垂危的法國來說根本不重要,這一點查理七世倒是看得清清楚楚。
查理七世作出最為英明的決定:批准貞德加入援軍。
【會上的爭吵】
浩浩蕩蕩的法國援軍裡有一位女將身穿白色鎧甲,頭戴白色戰盔,拿著一杆長條旗幟,跨馬隨軍挺進奧爾良。
她,就是貞德,法國的命運將因她而改變!
1429年4月29日,援軍開進奧爾良郊區。
貞德萬沒想到,將領們根本不把她放在眼裡。在他們看來,大字不識的十幾歲農家小姑娘,能比俺們久經沙場的大老爺們還懂打仗,這不扯呢嗎?
作戰會議上,貞德被粗魯地拒之門外。貞德乃是一代烈女,你們不讓我參加,我偏要參加。貞德不由分說,推開衛兵闖進會場。
一場激烈的爭吵不可避免地發生了。爭吵的原因並非貞德不請自到,而是因為雙方的作戰思想大相徑庭。
說到這裡,咱就得總結一下法國為什麼會走到亡國的邊緣。
自開打以來,法軍一向驕傲自大、目中無人,輕敵讓他們輸掉克雷西戰役,輸掉普瓦提埃戰役,輸掉阿金庫特戰役,英軍往往以少勝多,而慘敗促使法國動盪不安,扎克雷起義、卡波士暴動、勃艮第公國當“漢奸”,內亂層出不窮。
時值今日,法軍的自負早已長出翅膀,化作鳥人飛走了。現在的法軍如驚弓之鳥,這讓他們走到另一個極端——極度自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