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起,英格蘭地跨英法,版圖一拖二的局面一去不復返了。(1557年,英格蘭統治兩百年的加來才被法國收復)
【百年戰爭的影響】
毫無疑問,百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的一次大浩劫。戰爭名義上爆發於英法之間,但歐洲其他地區也或多或少捲入其中,波希米亞、德國、伊比利亞半島、低地國家無一例外。
下面介紹一下史學家是如何評價百年戰爭的深遠影響的。
一、軍隊:百年戰爭是軍事大發展的時期,武器、戰術和軍隊結構都發生明顯變化,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戰爭需要,(二)科技進步,(三)戰鬥中總結的經驗教訓。
與法軍相比,英軍更貼近現代軍隊——從應上級領導召喚參戰的封建軍隊變為以領薪水為主的常備軍。
常備軍就是僱傭軍的升級版本,相比之下,常備軍更職業,完全效忠王室。常備軍是保家衛國,更是*不歸王化者不可或缺的新型軍事力量,因此成為瓦解封建秩序、加速中央集權化的基礎。
戰爭結束時,英法都利用稅收組建起常備軍,這也是西羅馬帝國滅亡以來,中、西歐第一次出現常備軍。
英格蘭改革徵兵系統,用薪水代替封建義務。在這一特殊時期,職業指揮官負責徵召軍隊。這是完全必要的,封建義務只對保衛國家起作用,因此(在傳統模式下)貴族會拒絕參與對外戰爭。
—— 軍事作家、上校阿爾弗萊德&;#8226;伯納(Alfred Burne)
二、武器:百年戰爭中,出盡風頭的武器不是火炮等熱兵器,而是英格蘭長弓。
長弓是一種對技術要求很高的玩意兒,長弓手必須從小接受相關訓練。不列顛附近的小島上早已廣泛使用長弓,這成為英格蘭將之作為武器應用到戰場上的先決條件。
法軍主要使用十字弩,弩箭手不需要多少訓練就可以操作自如。十字弩穿透力強,板甲和鎖子甲都無法阻擋它強勁的火力。但十字弩發射速度慢,精確度也不及長弓,這就讓法軍在弓箭PK中屢吃大虧。
讓長弓成為舉世矚目武器的還應該感謝英軍的戰術,是精妙的戰術讓長弓贏得無數榮譽。還是那句老話,不是任何人拿著屠龍刀都能天下無敵。
在對威爾士和蘇格蘭的戰爭中,英軍從失敗中總結教訓,認識到弓箭手完全可以遠距離殺傷重騎兵,戰馬則是最容易射殺的目標。長弓,更確切地說是長弓戰術,引領英軍創造戰爭史上一個個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當然,長弓也有弱點:(一)訓練一名合格的長弓手和“百年樹人”差不多,百年戰爭末期,英軍中真正意義上的長弓手所剩不多;(二)15世紀以來,鎧甲的不斷改進讓長弓的威力相對減弱。
所有這些都使長弓逐漸在戰爭中喪失霸主地位。另一方面,火炮等高科技熱兵器逐漸擔當起男主角,卡斯蒂永戰役也向歐洲宣佈火器時代終於到來了。
三、兵種:在中世紀,人們普遍認為重騎兵是最強悍的兵種(從裝備和武藝上來說,騎士屬於高階重騎兵)。但到戰爭結束時,這一理念被完全顛覆。
長弓和火器,以及相應的戰術配合,讓法軍屢吃敗仗。看完前文介紹的諸多戰役後,相信大家也會認可“騎兵/騎士已經out”的觀點。
新武器的出現標誌著貴族和騎士不再是戰場上的決定因素,配備長弓和火器的農民完全能佔據主導,成為騎士的致命殺手。
戰爭中,英軍中大量配置輕騎兵,他們一般在戰鬥中下馬作戰,這樣既具有機動性,又兼步兵的優點,這種戰術還是英軍從蘇格蘭人那裡學會的。
儘管身披重甲、裝備精良的重騎兵仍具有戰術價值,但毋庸質疑的是,百年戰爭的結束意味著它已不合時宜。騎士,作為軍事力量和政治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走到盡頭,光榮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四、社會:百年戰爭加速了法國從封建君主制向中央集權制的轉化過程。百年戰爭不僅是英法國王之間的恩怨,也集中體現了兩國人民之間的矛盾。
法語作為統治階層的語言在英格蘭盛行三百年之久。戰爭期間,“法國意欲入侵英格蘭,摧毀英語”的說法在英格蘭大地上廣為流傳。且不論源於坊間,還是始於官方,此說法導致英格蘭人痛恨法國、痛恨法語在所難免。故而,法語退出英格蘭的政治舞臺那是必然的。
騎士精神深受12世紀浪漫史詩影響,極大影響著中世紀的軍事和文化。騎士們往往把自己想象成羅蘭、熙德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