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1 / 4)

小說:帝國崛起 作者:風格1

本來宋與金山河阻隔,不通音訊,遼和金在東北地區燃起的烽煙鳴鏑,北宋是一點也不知道。只是一次偶然的因素,北宋才知道金竟是遼的勁敵。

政和元年(1111年),遼主生辰,徽宗派端明殿學士鄭允中為賀遼生辰正使,童貫為副使。因童貫是宦官身份,被遼朝君臣譏笑,說:“看來南朝是沒有人才啊!竟派個宦官來。”

童貫大受羞辱,決心報復遼朝。這時候,燕人馬植主動結識了童貫,說有滅遼良策。童貫大喜,引為知己。遂把他帶回,於政和五年,推薦給宋徽宗。馬植遂獻上了可以“復中國往昔之疆”的聯金滅遼之策。徽宗聽他介紹完遼國腹地發生的事情後,恍然大悟:原來遼、金對峙如此嚴重,正是滅遼的天賜良機。於是,賜馬植以國姓,命他改名為趙良嗣,參與圖遼之謀。然後,派使臣遠渡渤海,來到金國,探聽虛實。

此後,金宋使臣往來接觸頻繁。

重和元年(1118年),徽宗再次派武義大夫馬政自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渡海使金,轉達宋朝“欲與通好,共行伐遼”的意向,商議聯合滅遼的具體事宜。

宣和二年(1120年),徽宗又命趙良嗣以賣馬名義再次使金,行前給他交底說,宋並不打算與金平分遼國,只是想收回原來屬於中原王朝的燕雲十六州的故地而已,無形中自縛了手腳。

因此雙方正式締結盟約商定:金取遼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境),宋取遼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和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待到遼亡後,宋將原給遼之歲幣轉納於金國,金則同意將燕雲十六州(平州、營州除外)歸還宋朝。雙方均不得單獨與遼媾和。

因雙方使節都由海上(渤海)往返洽談,故名“海上之盟”。

盟約的簽訂,對宋極為不公。它將本來進貢給遼國的歲幣轉送給金國不說,地理位置重要的平州、營州金國也要控制在手。因此聯盟一開始就存在缺陷,也埋下了此後宋金直接對抗的隱患。縱然宋徽宗一開始就自降身份,也沒有得到他想要的結果。

從整體形勢看,聯金滅遼,也是急功近利的缺乏遠見之舉,其後果是打破了北方的勢力均衡,破壞了遼、宋上百年的和平,將強大的金國直接帶到臥榻之側,無異於自掘墳墓。

宋金結盟後,金國在與遼國的談判中,故意漫天要價,致使談判破裂。金國反以遼國沒有誠意為藉口,於公元1121年冬,金、宋相約攻遼。

1122年正月,金攻陷中京大定府(今遼寧寧城西大名城)。天祚帝當時正在鴛鴦濼捺缽(巡遊),聞訊後率領衛兵5000人逃往雲中。3月,金軍攻陷雲中,他又急走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一帶,金軍緊追不捨,他又逃入夾山(今內蒙古薩拉齊西北大青山中)苟延殘喘。

海上之盟(2)

天祚帝看到形勢危急,就派使者來宋,曉以唇亡齒寒的道理,說金乃虎狼之國,不可輕信。若遼國亡,宋就與金的領土接壤,失去了緩衝國,宋金的衝突就不可避免。表示遼願與宋朝結好,免除歲幣,共同抗金。但當時北宋王朝昧於大勢,只想到要復仇,要雪百年之恥,要收復幽雲十六州。思想陷入褊狹的境地,不懂得地緣政治的利害關係。

因此,宋徽宗在觀望猶豫之後,眼看金兵大勝,即於1122年夏,撕毀了宋遼之間相互信守120年的澶淵之盟,由童貫統率15萬宋兵伐遼。遼國軍隊雖然不敵剛剛崛起的金國軍隊,但對付腐敗孱弱的宋軍卻綽綽有餘。宋兵很快就被遼國大將耶律大石、蕭幹在雄州擊敗;後又在燕京來了一場殲滅戰,宋軍潰不成軍,一瀉千里,不得不和遼罷戰。

宋遼之戰,可謂兩敗俱傷,它們都被阿骨打玩弄於股掌之上而不自知。宋軍戰敗,損失自是慘重;遼軍雖勝,勢力也大為削弱,已成疲憊之師。這就使得金國輕而易舉地滅亡了遼國。同時也讓金國徹底看清了積弱的北宋軍隊只不過是銀樣蠟槍頭,外強中乾而已,從而陡起滅遼之後再滅北宋的旖旎雄心。

北宋沒有攻下的燕京,金軍卻不費吹灰之力就收復了幽雲十六州。

遼國滅亡的敗局已定。

大宋宣和六年(1124年)冬,天祚帝不聽耶律大石等人的勸阻,執意要率殘軍出夾山,南下武州(今山西神池縣),企圖收復山西州縣,又被金軍擊敗,許多部下投降了金軍。耶律大石也率所部西走,自立為王,後至中亞建立西遼。

此時,據守南京析津府的耶律淳,廢黜天祚帝,自立為天錫皇帝,支撐殘局。遼國內部分裂,天祚帝僅擁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