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的東西,彷彿只要承認是有根據的,就再也不容任何辯解了。——其實,事情的真實情況,上文已經閘明瞭:哲學命題,由於它是命題,它就令人想起關於通常的主賓詞關係和關於知識的通常情況的見解。這種知識情況和關於這種情況的見解,卻為命題的哲學內容所破壞了,舊日的見解現在經驗到,情況與它原來所以為的大不相同;而舊的見解既已作了這種修正,知識於是就不得不回到命題上來,以與從前不同的方式來把握命題。
如果我們對一個主詞所表述的,在一個時候意味著主詞的概念,而在另一個時候,又僅只意味著它的賓詞或偶性,因而將思辯和推理這兩種方式予以混淆,那就要造成一種應該加以避免的困難情況。——思辯的與推理的方式是互相干擾的,惟有上面談到過的那種哲學表述的方式,才會具有伸縮性,從而嚴格地排除一個命題的兩部分之間的那種通常的關係。
事實上,非思辯的思維也有它的權利,只是這種權利雖然有效,而在思辯命題的方式裡卻沒得到注意。命題的形式,決不能僅僅以直接的方式予以揚棄,即是說,命題的形式之被揚棄,不應該僅只透過命題的內容而已;這個相反的揚棄的運動,也必須被表示出來,這個運動不應該僅限於是那種內在的阻抑而已,概念的這個返回自身的運動也必須被表述出來。這個擔當著通常應由證明來擔當的任務的運動,就是命題自身的辯證運動。惟有這個運動才是現實的思辯的東西,只有對這個運動的敘述才是思辯的陳述或外現。作為命題,思辯的東西僅只是內在的阻抑,僅只是本質的一種非實際存在著的自身返回。因此,我們發現我們時常被哲學的表述引導了去進行這種內在的直觀,並因而不再去陳述這個辯證運動,而陳述這個辯證運動,乃是我們當初所要求的。——誠然,命題應該表述真理,但真理在本質上乃是主體;作為主體,真理只不過是辯證運動,只不過是這個產生其自身的、發展其自身並返回於其自身的程序。——在通常的認識裡,構成著內在性的這個外在陳述方面的是證明。但在辯證法與證明分開了以後,哲學證明這一概念,事實上就已經喪失了。
關於這一點,可以加以提醒的是:辯證的運動也同樣是以命題為其組成部分或原素的;因此,上面所揭示出來的那種困難似乎是要永遠不斷地重新出現的,似乎是一種屬於事情本身的困難。——這種情況與通常在證明裡所發生的下列情況頗相類似:證明要使用根據,而這根據本身又需要一個根據,根據還要根據,前進不已,以至於無窮。但這種形式的尋求根據和提供條件,是屬於與辯證的運動全然不同的那種證明的,因而是屬於外在的認識的。至於辯證的運動本身,則以純粹的概念為它自己的原素;它因此具有一種在其自身就已經徹頭徹尾地是主體的內容。因此,根本就不發生這樣的一種內容:彷彿這種內容是與充當基礎或作為根據的主體關聯著的,並且彷彿它只因為是這個主體的一個賓詞,才具有意義;就其直接性而言,命題是一種純粹空洞的形式。——在這裡,表示著純粹主體的,表示著空洞的無概念的一的東西,除去在感性上直觀到的或想象出的自身之外,主要就是作為名稱用的那種名稱。基於這個理由,如果人們避免使用例如上帝這樣的名稱,可能是有好處的,因為這個詞彙並不同時也直接就是概念,而僅僅是個道地的名稱,是充當基礎的主體的一個穩固的安身之所;而且因為,例如存在或一、個別、主體等等詞彙,則與上帝的情況相反,本身同時也直接就指示著概念。——至於前一種主體,如上帝,即使說出了關於它的一些思辯的真理,這些真理的內容畢竟還是缺乏內在概念的,因為這種內容只是作為靜止著的主體存在著,而由於這種情況,關於它的那些真理也就很容易取得純然屬於啟示性的形式。——因此,從這一方面看,通常把思辯的賓詞按命題的形式不理解為概念和本質的那種習慣所造成的阻礙,也將可能因哲學論述上的過失而為之增大或減小。哲學的陳述,為了忠實於它對思辯的東西的本性的認識,必須儲存辯證的形式,並且避免夾雜一切沒被撕念地理解的和不是概念的東西。
'2.天才的靈感與健康的常識'
對於哲學研究來說,不進行推理而妄自以為佔有了現成的真理,這也和專門從事推理的那種辦法同樣是一種障礙。這種佔有者以為根本不需要再回頭來對現成的真理進行推理,而直接就把它們當作根據,相信他自己不但能夠表述它們,並且還能根據它們來進行評判和論斷,從這一方面來看,重新把哲學思維視為一種嚴肅的任務,乃是特別必要的。在所有的科學、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