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1 / 3)

小說:嬗變 作者:水王

皆兵,大力備戰,致使全國上下為時刻準備迎擊“來犯之敵”而惶惶不可終日。

特別是,阿爾巴尼亞勞動黨在和蘇共、*斷絕關係後,更加不自量力,儼然以“國際共運旗手”、“世界人民的指路明燈”和“世界革命中心”自居,大張旗鼓批判南共、蘇共、*、歐洲共產主義等“形形色色修正主義”,大力推行“反帝、反修、反對一切反動派”和積極輸出革命的“全面出擊”、“打倒一切”的政策。

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的錯誤認識和政策,既不符合客觀實際,又違背了人民的要求和願望,更使自己陷入極其被動的國際環境之中。後果是極其嚴重的。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周邊環境急劇惡化,群眾不滿情緒爆發。面對危機局勢,阿爾巴尼亞勞動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黨的領導人驚慌失措,多數中高階幹部對社會主義事業失去信心,帶頭放棄共產黨的主張,舉起社會黨的旗幟。 。 想看書來

第三章 德國有形與無形——柏林牆倒塌的前後(22)

徐:阿爾巴尼亞黨長期推行極左路線,對內搞“割資本主義尾巴”、“窮過渡”,經濟狀況不斷惡化,這對阿爾巴尼亞黨執政造成了什麼影響?

範:阿爾巴尼亞勞動黨執政47年,始終實行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從未進行過經濟改革。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由於先後有蘇東集團和中國的大量援助,阿爾巴尼亞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國家面貌變化較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阿爾巴尼亞勞動黨在群眾中享有較高威望。70年代中期以後,阿爾巴尼亞勞動黨同幾乎所有社會主義國家分道揚鑣,並把自己貼上“世界上唯一真正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標籤。

為顯示其社會主義優越性,阿爾巴尼亞勞動黨在經濟領域推行極左政策。這一政策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70年代中期以後,在實行閉關鎖國、自給自足、關起門來建設“社會主義”的“完全自力更生”的這一政策的指導下,除國際貿易外,阿爾巴尼亞拒絕與“帝、修、反”國家進行一切經濟合作,在憲法上明確規定,禁止出讓租界,禁止“帝、修、反”國家在阿爾巴尼亞建立公司、合資公司及其他經濟、金融機構,禁止接受外國貸款,致使阿爾巴尼亞經濟與全球經濟嚴重脫節,大大落後於時代發展,出現資金短缺、物資匱乏、科技落後、裝置陳舊、生產率低下等經濟困難,並長期得不到解決;二是在農村搞窮過渡。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不顧本國社會生產力的實際情況,對阿爾巴尼亞社會發展階段作出超前的主觀主義估量。從1971年開始,把農業生產合作社集體所有制改成全民所有制,初級社轉高階社,高階社轉國營農場。國家直接向高階農業生產合作社投資,對高階農業生產合作社社員實行有保證的工資制。這種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的政策給國家財政造成不堪忍受的重負。與此同時,阿爾巴尼亞勞動黨否定、排斥農民自留經濟的作用,限制自留經濟數量,砍掉農村的集市貿易,嚴重傷害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給農業經濟造成很大破壞。

70年代中期以後,阿爾巴尼亞國民經濟形勢每況愈下,工農業生產發展速度放慢乃至停滯、倒退,國民收入連年下降,外貿額下滑,赤字增加,食品和日用品供應日益緊張,不少商品憑票供應,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滿足,生活水平每況愈下,與周邊國家和歐洲國家的差距不斷擴大,群眾不滿情緒日益增長,蓄勢待發。1990年7月,在首都地拉那,大批青年群眾,在光天化日之下,大規模闖入外國大使館,要求避難和移民。與此同時,在海濱城市都拉斯和發羅拉以及邊界地區,也接連發生了大規模群眾性的外逃事件,全國各地爆發*、絕食、衝擊黨政機關等群眾性抗議活動。在社會騷亂迭起,政局動盪不安的形勢中,反對黨乘機成立、舉事,對執政當局步步緊逼,阿爾巴尼亞勞動黨則節節敗退,最終由於失去人民群眾的支援而兵敗如山倒。

徐:霍查逝世後,阿利雅作為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中央第一書記,他執政情況如何?

範:霍查逝世後,阿利雅作為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中央第一書記,他謹小慎微,墨守成規:既未*過去的冤假錯案,也未糾正黨的“左”傾路線,更未提出一條把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同阿爾巴尼亞實際相結合的、真正反映人民根本利益和要求、具有強大號召力的思想政治路線和一整套正確的方針政策。當東歐劇變的風潮衝擊到阿爾巴尼亞時,大批在歷次“路線鬥爭”中受*人員和“*”結成團體,與*相呼應,向阿爾巴尼亞勞動黨討還冤債,並得到群眾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