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3 / 4)

小說:煙毒的歷史 作者:美麗心點

等貨。又名“竹殼枕貨”。從雲南購入,每兩一元五六角。煙味濃郁,但來源較小。廣東省禁菸局每月搭配供應各區,有時三成上等煙土,搭七成中等煙土;有時四成上等煙土,搭六成中等煙土。

(三)金山裝。又叫“錫條貨”(其外型象牙膏,以薄錫泊包裝)。由香港走私偷運而來,共兩種包裝:三錢三分裝和一兩裝。每兩十二三元,而且要用名貴的參水熬製。只有官僚、富商、地主吸食得起,一般菸民不敢問津。

(四)陳福記。有新、老陳福記之分,都用薄黃銅製成扁型盒,有一兩裝、二兩裝、三兩裝三種。兩種陳福記煙土每兩均四五元,銷路很暢。兩者區別是老陳福記包裝盒上印有雙獅商標,而新陳福記則無商標圖案。

(五)波斯貨,也叫波斯煙土。從波斯採購,每兩五六角。在廣東拋售,每兩一元二三角。其煙味濃厚,價錢較低,一般窮人樂於吸食,有時供不應求。(參見吳雨等:《舊中國煙毒概述》,載《近代中國煙毒寫真》)

一管窺豹。廣東瓊山縣煙館供應的煙土以中等貨為主,上等、下等兼有,以備不同愛好、經濟地位的菸民選擇。全國其他地區的情況也大致相同,茲不贅述了。

總之,吸食大煙對於菸民,尤其是富裕的菸民而言,已經不僅僅是滿足煙癮的簡單行為,而注入了社會文化心理的因素。從講究燒工、煙具、吸食方法來看,他們創造出的一系列名堂,無不反映了一種“雅化”的趨勢和品好,如所謂“美女脫衣”、“風攪雪”、“龍虎鬥”等。從煙具之鑲金錯玉,飾以珠寶以及富翁煙具之多之精美來看,吸菸已經成為可以賞玩的“雅事”,在吞吐之際,玩賞各種精美絕倫、高雅華貴的煙具,既滿足了煙癮,又顯示了富貴,消磨了大量有閒的時間。當然不同的愛好、講究,使吸食大煙行為本身變成了一面鏡子,反射出社會的眾生相。

。 想看書來

煙毒風景線(1)(圖)

自晚清鴉片大量傳入中國以來,社會各個階層,士農工商、三教九流,都有癮君子,都有吸食者,清代的道光皇帝、大臣、太監、地方官員;民國的軍閥、高官、買辦、資本家也多有吸毒成癮者。在一次國民黨政府討論禁菸問題的大會上,有人提議檢查入會者是否有煙癮——檢查的方法很簡單,就是“熬癮”,讓他們呆在會場一定時間,有癮者必顯醜態:呵欠連天、鼻涕、眼淚直流,渾身大汗淋漓——但是提議還是被否決。因為入會者中癮君子太多,他們要抓緊時間制訂出“禁菸章程”,爭取早些回到公館,抽吸大煙。

癮民的眾生相,通常癮來時如熱鍋上的螞蟻,急急如喪家之犬,惶惶不可終日;滿足煙癮後,精神鬆弛,倍覺閒適,“賽過活神仙”。當時有人編寫了一則諷刺文章,用十二生肖來形容吸菸者的醜態:

煙癮來時,性情煩躁異常,豎眉怒目,形同瘋犬;走路拱肩縮頸,有氣無力,好像老羊邁步;走進煙館東張西望,好比老鼠;蹲著像猴子;躺倒像死豬;過足煙癮,蹦蹦跳跳,猶如狡兔;回家時輕盈快步,形同蛇遊,速如飛馬;做起事來力大如牛;高談闊論真有龍虎精神,聲音嘹亮,可比公雞。

對於這種情形,李盛芳在《李壽山與敦化煙館》一文中也作了詳盡的描述。李壽山是該文作者李盛芳的父親,經營一家煙管所,即大煙館。作者自小就出入其父親經營的煙館,對那裡的吸食者有著深刻的印象。後來,他回憶這段經歷,作了很詳細的記述。他寫道:

每天早飯後,即8點左右,煙鬼們陸續來了,先到營業室去拿自己的煙證(是一個小本,有點像醫療證那樣),把一份煙錢拿出來交給營業員,由營業員記上煙證,收款後發給一份煙,大小能有8分長(不到一寸),比毛筆桿還細,用帶花紋的粉色紙包著。拿到煙份後,進抽菸室找看燈的要燈具。在這種時候,他們一般的是不打招呼的,跟看燈的也不多說話,明顯表現迫不及待,似乎如果和別人一打招呼,對方馬上就要跟來抽幾下似的(其實,菸民這種迫不及待,是因為癮來了,急於吸食一口,而不是怕別人分享)。所以只要煙份、煙具拿到手,那就旁若無人,馬上尋找自己理想的鋪位,放下煙具,脫掉鞋子,頭朝裡躺下,先點上煙燈,再小心翼翼地扒開煙份上的粉色紙和裡面一層臘紙,等都扒開後,裡面出現了一條像膏藥似的大煙,油黑鋥亮,煙鬼們看見它比看他親爹孃還要親幾倍,扒好後就美滋滋地一手拿起大煙槍,另一隻手拿起煙扦,再把煙泡按放在菸斗上,對準煙燈,用煙扦扒拉著,吱吱地吸進這頭一大口,而後再慢慢地吐出點菸來。這時,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