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再次被刻板地與功夫劃上等號。很多美國人問我會不會功夫,好像他們覺得中國人人都會武功。我說我不會,朋友就是不信。
對華人來說,“中國佬”是一種蔑稱。“杏人眼”的稱謂其實也是一個歧視的字眼。據說,有個從*國家移民到美國來的家庭,孩子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突然,一天孩子拿回成績單,他不再是班上的第一名,父母責怪他。他說:自從班上來了一個“杏人眼”後,我就不是最好的了。
有個交了中國女朋友的老美說,他的同事問他,他的中國女孩身上臭不臭,甚至還問他中國女孩的那個地方是不是黃色的。
有的老美問我,在中國能否喝上啤酒,有沒有電梯?是不是下午街上就看不見人了?
這些年,隨著中國地位提高,華人的形象和地位又開始發生變化,看到中國的發展變化,又有人說*,美國金融危機,又有人開始打中國人的錢包的主意。
可以說,對中國人的歧視和偏見,無處不在。
七十年代的刀光劍影
在美國人心目中軟弱可欺的華人也有憤怒的時候。
七十年代,在紐約的曼哈頓唐人街,發生了一起轟動全市的示威*。
一位姚姓華人工程師在唐人街停車位時和一位便衣警察爭發生口角,便衣警察當即叫來十多名警察將姚工程師一頓毒打,甚至還把姚工程師拖回位於唐人街的警察局5分局,繼續毒打。這一大庭廣眾之下的無理毒打,激怒了華人華僑。
幾天後,五千多名自發組織起來的華人華僑聚集在紐約市政府門前示威抗議,要求政府給一個說法。政府不理不睬,示威升級。再過幾天后,兩萬多華人華僑再次到紐約市政府前示威抗議。人們放下餐館、衣廠的工作,關掉商店門前去聲援。
華人華僑承受了一個多世紀的凌辱、歧視、不公平對待,終於化成了一團怒火。整個華人群體,像炸藥庫被點燃一樣,突然爆炸了。
市政府震驚了,媒體震驚了。主流媒體評價:華人華僑被激怒了。
華人從這個事件中也意識到,必須用行動和法律來保護自己,也看到了抗爭的力量。但是,這次抗議沒有任何結果。主流媒體報道是歪曲的:因為警察搗毀了華人的食品和物品,所以華人抗議。還要不要繼續抗議下去?當時的唐人街出現各種意見,大致分為保守派和行動派。很多華人認為,我們是在他鄉,“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鬥不過人家,還是算了。在海外,安全第一,不要生事。而行動派認為“不平則鳴”,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我們的爭取是合情合理的,我們的鬥爭還要爭取讓我們的下一代不受歧視。我們必須團結。
當時,華人的素質明顯的兩級化。一類是哥倫比亞大學等名牌大學的高材生,一種是來自農村,水平不到小學二年級學歷的農民。更重要的是政治分歧,導致華人在海外也同樣有著尖銳的鬥爭,水火不容。當時,大陸和臺灣之間,一個要“*”,一個一定要“解放臺灣”。代表臺灣勢力的大僑團“中華公社”,在抗爭問題上主張不要繼續下去,而來自大陸的一些人,則主張鬥爭,繼續抗議。但當時,臺灣在僑社的勢力很大,大陸來的則像一股清流,讓人看到了不一樣,看到了改變。 。。
在那些忍辱負重的日子裡(3)
因為華人不團結,一場開頭轟轟烈烈的抗議行為,最後無聲無息地收場了。
1972年,尼克松訪華,紐約華人華僑之間,也有著“驚濤駭浪”的鬥爭。現任美國華人社團聯合總會執行主席的黃克鏘先生描繪了當年的情形:處處都是刀光劍影。
來自大陸華人華僑,為尼克松訪華歡欣鼓舞,為支援促進中美建交,他們走向街頭,貼海報歡慶。黃克鏘當時去貼海報,都必須有6至少7個人保鏢。因為有一夥臺灣勢力,每天用30美元僱了多個打手,在唐人街各堂口守候,看見誰出來貼海報,就暴打一通。兩派人常常血戰街頭,經常都有人被殺死,非常恐怖且血腥。
黃克鏘說他身上和腳上的刀疤,都是那時打出來的。他很清楚地記得,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華人華僑(來自大陸的華人及支援大陸的臺、港、澳人士)準備上街*慶祝,而支援臺灣國民黨的臺灣人則對此恨之入骨。
*的當天,唐人街早上8點鐘左右,每條街的街口都會早早地擺好幾百根木棍,而且木棍上都釘滿了鐵釘和刀片,各臺灣武館教頭、武士,早就等在那裡,隨時準備動手。紐約警方如臨大敵,對*方的人員,進入街口檢查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