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兵團在接合處穩住了陣腳,並加強了鞏固,為之後向另外兩處接合點的融通,作好準備。
第四卷 琪鈺征途 篇外篇之死戰3
離子聚合飛翼仍然兇悍的四處搏殺,有進無退,似乎在這些離子聚合飛翼思維中佔滿了,如此拼命的攻擊方式,所發揮的攻擊力,大大的減緩了結合處的壓力,慢慢地向兩側分別推進,地面上,更多的是重灌機甲士兵的屍體。
馬修戰車始終無法抵受得了‘暴錘’戰車的磁誘轟擊炮的攻擊,不得不持續後撤,一路倒退還擊,靠著輪式地盤在速度上的優勢,與履帶式地盤的‘暴錘‘戰車逐漸拉開了距離,也讓雙方之間的戰鬥逐漸平衡。
重灌機甲士兵開始撤入到基地內部,候在艙門後,等待‘暴錘’戰車接近時伏擊,一段段的阻截讓馬修人也得到了喘息的機會,一連退開了十五公里,與葛朗斯帝國兵團相互間幾乎看不到面了。
由甬道艙門得到啟示,新研製的簡易小型移動防護盾隆隆的開了出來,這種高三米,寬三點八米,厚度達七十厘米的防護盾,就像一面輕便的護牆,在兩側,不僅有消卸正面攻擊力的緩衝系統,還有與艙門同樣的區域性自修復能力。
防護盾的底部也相當厚重,不僅有移動裝置,還有五個梯形排列的吸地磁碟,以確保防護盾組成陣地時,有足夠的抗擊能力而不倒。
防護盾中部,架著一部一百六十毫米口徑的光速炮,可以讓沒有著重型機甲的普通步兵,也能坐在防護盾後隨行攻擊,同時,防護盾上方設有兩個射擊槽,可以讓兩名重灌機甲士兵,側立姿勢進行攻擊。
當這樣的十數個防護盾並排橫著的時候,剛好可以在環線帶上組成一道護牆,進可攻,退可守,一排排這樣的護牆保持一定的距離一直向後方延展,相互間的協防能力大大提高,完全可以替代戰車的作用。
面對這樣的防禦體系,只有兵團化的沙羅曼戰車這類強力兵種,方可用大面積的打擊方式,用火力實施強壓式的突破,直線攻擊的武器效果都不會很好,近身搏擊的難度也不小,至少在接近前就得付出極大代價,環線帶上明亮而又寬闊的空間,也降低了離子聚合飛翼的突襲能力。
‘暴錘’戰車在火力上雖然佔有優勢,無奈在數量上卻差得太遠,在突破護牆時就已經損失過半,現在雖然站住腳,分開兩面推進後也根本無法持續推進這麼遠的距離,一切都只有靠剩餘的離子聚合飛翼,和保持著較完整編制的蠍兵兵團,增援,博門艦隊不得不開始向基地增援。
從正面無法輕易的突破,反應極快的蠍兵紛紛轉入基地內部,期望打通至馬修新陣地側面或後方的通道,實施近身搏擊。
可是,馬修人也早就想到了這一點,由零夜基地,轉移到菲爾蒙3號基地的六萬多名重灌機甲士兵,齊集在基地首層,與菲爾蒙3號基地的兩萬名重灌機甲士兵,組成了一支龐大的伏擊軍團。
雖然基地的每一層都有百多平方公里的面積,但除掉艙房地建築面積後,走廊上已經不到十八平方公里的面積,八萬名重灌機甲士兵擠在半個外環的地區裡,顯得相當擁擠,每一段三十五米橫向的走廊裡,至少佈防著三十名重灌機甲士兵,背靠背地分成兩個小隊守候著。
從三個接合處附近,蠍兵分從四個艙口突入基地,迎頭便是密集的能量光束,封死了艙口上中下各路,被打斷蠍腳的蠍兵,再想憑藉跳躍穿梭也已經不可能了,向前傾倒的同時,便被連續的能量束,打得如簍子一樣。
上千名蠍兵竟然無法從艙門向內的第一道橫向走廊突破,蠍兵的殘骸由直道走廊上一直鋪滿延續到艙門外的環線帶上。
行動受阻,蠍兵也不敢盲目冒進,退開到艙門的兩側,讓守在接合處的‘暴錘’戰車進行火力壓制。這種程度的距離對於雙方來說都太過接近了,‘暴錘’戰車雖然火力強,但卻不能同時顧及走廊兩側,更何況,才甫一露頭,便被藏掩在轉角後的重灌機甲士兵猛烈的轟擊。
多輛‘暴錘’戰車連續的被擊毀在艙門外,卻又剛好給跟隨在身後的其它‘暴錘’戰車做了掩體,這樣,才給了‘暴錘’戰車有了攻擊的機會。
每一個艙門外都有兩名以上的‘暴錘’戰車斜斜的對著,畢竟,光是單獨一名,肯定是沒辦法同時應對走廊兩側,至少四名重灌機甲士兵的攻擊,現在雙方都在這侷限的空間裡激烈爭奪控制權,重灌機甲士兵勝在人員充足,暫時佔據了上風。
與博門艦隊的摸爬式前進完全不同,作風硬朗的托爾曼艦隊,在處理護牆的阻攔時更為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