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漢唐集團能趕上荷蘭鬱金香事件,那麼衰落的可能不僅僅是荷蘭本身了。
在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由於當時鬱金香屬於稀有花卉,而且開花後的確十分美豔,故而贏得了權貴階層的青睞,一時間被達官顯貴們所追捧。
荷蘭國內無處不在的投機商目睹這一現象之後,開始了針對鬱金香的投機行為。他們先是出高價收購鬱金香球莖,然後以更高價格倒賣給宮廷的貴族們。
漸漸地,由這種花所帶來的狂熱成為了一種流行趨勢,更多的人加入到了買賣鬱金香的行列裡,就連賣魚和賣菜的販夫走卒們都參與到了鬱金香買賣中去。他們願意傾家蕩產買下一支鬱金香球莖,因為他們相信,有人會出雙倍以上的價錢將它買走。
到了1634年,由於大量外國商人也聽聞荷蘭鬱金香買賣非常紅火,便奔赴荷蘭參與到了鬱金香投機當中,導致原本已經是天價的鬱金香球莖價格再一次飛漲。
至此,這場鬱金香狂熱已經持續了長達30餘年。而阿姆斯特丹交易所為了滿足鬱金香的狂熱交易,專門為此設立了買賣會場。
在此後的兩年裡,一支最普通鬱金香球莖的價格漲到了64盾,那是1637年的1月。僅僅一個月後,這支鬱金香球莖的價格就成了1668盾,漲幅令人匪夷所思。然而更令所有人都出乎意料的是,就在短短兩天後,這支鬱金香球莖的價格約等於0。15盾。
1637年2月4日,這一天所發生的事情是整個世界金融史上最大的懸案。
這天上午,在阿姆斯特丹以及各地的交易所裡,鬱金香的買賣如往常一樣順利進行著,商人們伸著脖子叫價,買主們從豪華的馬車上走下來,看似與往常並無不同。當各種交易正進行著的時候,天知道究竟是怎麼回事,有人開始將自己的鬱金香合同傾售一空,這一刻,鬱金香泡沫的第一枚骨牌被推倒了。
隨之而來的是所有人爭先恐後的開始拋售自己的鬱金香合同,因為誰也不想成為最後一個傻瓜。
荷蘭鬱金香的價格市場瞬間跌到冰點,交易所內傳出各種歇斯底里的怪聲音,整個阿姆斯特丹沉浸在一種末日般的氣氛裡,鬱金香泡沫宣告破滅。
同年4月27日,荷蘭政府在哀鴻遍野的情況下終於出面,下令終止所有鬱金香合同的買賣。
阿姆斯特丹由此退下了歐洲金融第一城的地位。
是誰在背後搗鬼?這個還真沒有公論,但是梅樂芝經理憑直覺認定是英國人和法國人,因為倫敦和巴黎是這次事件最得利的城市。
真可惜漢唐集團沒有趕上。
梅樂芝經理還發現,強權國會計對大額貸款的抵押政策設計的非常有彈性,但是在稽核過程上,設計的嚴密。
這一些都是非常好的,強權國會計具備了在這一時空裡當一位行長的能力。
但是有一點,梅樂芝經理不太認同。他發現在吸納存款一項上,強國權會計非常看重大客戶,側重vip服務,這也是對的,大客戶本身就是銀行的主要服務物件,可但是,小客戶呢?尤其是個人存取款這一項上,他一點也不看重。
這一點可以從強權國會計所設計的銀行辦事處的視窗數目上可以看出。
視窗太少了。
梅樂芝經理笑了笑,知道這個個人存取款服務完全是賠錢的服務,這也就是為什麼那面世界裡的銀行總是讓人等待很久的原因,賠錢的事情總是不喜歡被人做的。
梅樂芝經理寫下了贊同的意見,同時推薦他擔任行長一職。
當然,他也在評語中公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強調發揮銀行的社會服務性作用,人員嘛,可以慢慢的來培訓,服務社會的核心思想不能丟,因為這一切都是我們自己的。
隨後梅樂芝經理又開始把玩著漢唐集團這次準備發行的金屬貨幣。
漢唐集團一開始並不太關心貴重金屬的交易,並且定下了以糧食為本位的貨幣制度。
這在開始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信用作用,馬票就是糧食,銀子也許都買不到,但是馬票能。因此,它在臺灣內部和周邊環境裡就是個硬通貨。
隨著進一步發展,漢唐集團如果想發揮出貨幣更大的邊際作用,那麼貴重金屬幣就勢必發行,等到它穩定下來,紙、幣才能繼續跟進。
同時,漢唐集團也必須要精細化自己的貨幣體系,現在已經不是保命的時期了,儘量完美的貨幣體系不見得比不上一支強大的海軍。
這次發行的金屬貨幣一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