虜曾經在這裡打過一場慘烈的戰役。
如果歷史沒有改變,後世到了1842年,英國侵略軍發動了侵華揚子江戰役,攻陷吳淞炮臺後,於6月溯流而上,直逼鎮江。
這些侵略軍來勢洶洶,兵力強大,擁有大小船艦76艘,上載海陸軍士兵1。2萬多人,炮725門。
7月21日,英軍開始攻城,英軍用炮火轟擊北門、西門。
城破後,鎮江守軍沒有退卻,在城樓上,清軍用猛烈的炮火阻擊攻城的英軍,利用城垛為掩護,步步為營,與登上城樓的敵人肉搏,有的抱著英軍一同跳下城去。
城破以後,在城內多處進行了激烈的巷戰。
在副都統海齡的指揮下,我1500名官兵,同仇敵愾,用土炮、鳥槍、大刀、長矛與擁有精良武器的7000名英軍血戰街巷,在每一寸土上與敵爭奪。
在四城門均被英軍攻破後,海齡妻子為激勵丈夫與敵血戰到底,以及表示與城共存亡的決心,竟帶著孫子一起躍入烈焰之中自盡。
悲痛欲絕的海齡顧不得埋葬親人,揮淚召集殘部,要求全體將士“寧可戰死沙場,也不在侵略者面前苟活”!
海齡率部與英軍“騰擲街巷”作殊死一戰。在最後的關頭,他下令部下將公、文紙和木柴一起堆在他的周圍,又親手點火**,壯烈殉國。
其實這只是一種人記敘的一種內容罷了。
區域性的真實,永遠不是真實本身。
這個海齡其實是鎮江失守的罪魁。
他平日驕橫自大,藐視漢兵,拒絕外來援兵進城,不作戰鬥準備,藉口搜尋漢奸濫殺無辜,禁止難民遷徙出城,造成極大的恐怖和混亂。
有鎮江人所作“竹枝詞”記:“都統差人捉漢奸,各家閉門膽俱寒。誤投羅網冤難解,小校場中血未乾。”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軍民關係、幹群關係、民族關係啊!
海齡為什麼斷定漢奸必趁機作亂?他必定熟悉當地社情民心,尤其知道旗兵團夥對城中漢族百姓做過多少壞事;旗兵需兩面作戰,並將大部分力量集中於肅清漢奸這方面。
客觀地說,海齡屠殺行動之前,“思想上是漢奸”和對滿清不忠的人,佔了鎮江居民的絕大多數,但激烈的“行動上是漢奸”,即使有也寥寥無幾。
其時中外剛開始接觸,孤城鎮江中的平民百姓,預先勾搭上英軍成為臥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清朝閉關鎖國是有成效的。
但在海齡對城內漢人開戰之後,情況就大不同了。
他找各種藉口來殺漢人。
試想,區區一城內便有無數無辜者被冤殺,這對民眾會產生何等的震撼與刺激?那會讓多少人慾殺海齡及其手下?怒火遍燃,民心思反,其時之鎮江,如此而已。
百姓對臨境的外軍尚無冤無仇,而本土統治者已成民眾死敵。
滿清統治者為淵驅魚,以極高的效率為外軍打造出了成規模的第五縱隊,這就最終決定了鎮江旗兵的慘烈下場。
江南道監察御史黎吉雲的日記記下了從前線得到的訊息,“爾時英夷無意入鎮城,意欲直入大江,而鎮江副都統海齡,日殺無辜,民不聊生,往夷船請之入城。”
這就是說,正是“帶路、黨”力請過路的外軍入城滅旗。
這些“漢奸”的目標簡單明確,即隨同英軍打入鎮江殺海齡團隊。
“侵略軍駛抵焦山口,遭到象山炮臺守軍炮擊,英軍在炮火掩護下派漢奸駕駛小舢板登陸”,這段史料可證“帶路、黨”不僅帶路,並且打頭陣冒死衝鋒。
城內“漢奸”更多,以至於朝廷只得將漢奸們稱之為“亂民”。
道光皇帝就鎮江事發布的上諭雲“亂民較多”,“亂民乘亂洩忿,戕官縱賊,實屬罪大惡極”,還透露了言官與海齡同僚彙報的情況:“茲有人奏‘海齡查拿漢奸,誤殺良民不計其數,以致人心不服,將該副都統圍住,海齡因縱兵開炮轟擊。夷聞內變,乘勢直入府城。海齡之死,聞系被民戕害’”。
漢唐集團安保部分析過,當時旗兵的勇敢是真實可信的,但是他們的做戰目的只是保家,因為他們住在鎮江二百多年了!把這裡當家了。
現在不一定是這樣。
可是漢唐集團依然引起了重視,收復蘇州時他們都沒有用上這麼多兵力。
但是他們多慮了。
當漢唐集團海安大隊的兩種型別的戰船出現在鎮江城下時,韃虜已經開始亂了。
他們不是